當食品行業遇上誠信危機,胖東來模式爲何能獨樹一幟?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更是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健全食品行業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不僅關乎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更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支撐。近日,記者採訪了首都師範大學信用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企業信用指數專家薛方,他在深入剖析食品行業現狀時指出,當前食品行業在誠信體系建設方面存在諸多挑戰。

一方面,食品行業經營主體衆多且分散,尤其是民營中小食品企業佔比較大,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食品相關企業超127.2萬家,其中民營中小企業是絕對多數主體,這使得統一的誠信監管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部分企業存在短視行爲,爲降低成本、獲取更高利潤,不惜違背誠信原則,忽視食品安全與質量。而從監管層面來看,雖然我國已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存在缺乏監管協同、監管手段陳舊、處罰力度不夠等問題,尚未形成一套完善且高效的覆蓋食品行業全主體全週期的集採信、評信、用信、強信於一體的全鏈信用監管服務體系。

誠信體系: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引擎

薛方指出,食品行業是典型的良心行業,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誠信體系的堅實支撐。他強調,誠信不僅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石。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範化解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食品行業而言,構建誠信體系不僅是行業自律的內在要求,更是保障消費者權益、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薛方認爲,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食品安全作爲民生問題的底線,直接關係到人民羣衆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構建食品行業誠信體系,能夠有效遏制虛假宣傳、非法添加、違規侵權、假冒僞劣等行爲,確保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透明化,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時,誠信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在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食品行業需通過誠信建設實現產業提質升級,優化信用環境,催發創新生態。

框架與重點:夯實制度基礎,完善信用服務

談及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的框架和重點,薛方表示,首先要夯實制度基礎。這包括強化政策引領和標準先行,健全食品信用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全面建立全國食品行業信用監管、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信息體系機制,構建統一食品評價標準體系,實施信用評價。同時,要加強平臺基礎,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機制,加強全國食品信用信息歸集整理。

在完善以信用評價爲基礎的信用服務供給體系方面,薛方指出,要推廣信用承諾制,將履約踐諾情況納入相關主體的信用記錄。同時,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確保過懲相當。此外,要加快構建食品行業信用修復服務體系,積極推進食品“三書同達”制度,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和信息共享,優化信用修復服務。

實踐路徑:以“胖東來”爲鏡,探索誠信體系建設新路徑

薛方特別提到了近年來備受矚目的“胖東來”現象。作爲零售業的傳奇,胖東來的成功不僅在於商業模式的創新,更在於誠信建設的卓越實踐。薛方認爲,胖東來的誠信觀是食品安全的定海神針,其始終堅守“用真品換真心”的價值理念和戰略定力,全心聚焦商超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全鏈條質量把控,提供了“質量即生命”的示範。

同時,胖東來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實踐也值得借鑑。薛方指出,胖東來突破“最低合規”思維,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服務,如“不滿意就退貨”“黃金自助稱重”等,甚至通過“急購熱線”“上門退換貨”等創新服務提升消費者體驗。在危機處理上,胖東來採取“零容忍”態度,通過透明化處理重建信任,將短期經濟損失轉化爲長期信譽資產。此外,胖東來還鼓勵消費者參與監督,探索食品行業“吹哨人”制度,將誠信文化內嵌於企業制度建設之中。

薛方認爲,“胖東來”現象對我國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啓示。他建議,我國食品行業可以借鑑胖東來的成功經驗,構建“制度-技術-文化”三位一體的誠信體系。在制度方面,要強化政策引領和標準先行,完善信用評價和監管機制;在技術方面,要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信用監管的精準度和透明度;在文化方面,要培育誠信文化,將誠信理念融入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避免“口號式誠信”和“文化虛化”。

創新與發展:多元增信+ESG、數字信用與生態信用

在談到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的未來發展方向時,薛方表示,要夯實責任根基,創建民營中小食品企業“多元增信+ESG”雙驅機制。他指出,中小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實體經濟根基,食品行業也不例外。因此,要通過多元增信手段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和融資能力。同時,未雨綢繆積極引入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外,薛方還強調了數字信用體系和生態信用體系在食品行業誠信建設中的重要性。他認爲,數字信用體系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信用信息的歸集、整合和共享,提升信用監管的精準度和效率。而生態信用體系則與綠色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是推動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標誌之一。通過構建生態信用機制,可以引導企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薛方最後強調,推進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和監管力度,推動食品行業誠信體系不斷完善;企業要立信、守信、用信、強信,增強食品經營誠信合規的內生動力,加強內部管理和質量控制;社會要加強監督和輿論引導,營造誠信經營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共築食品行業誠信長城,爲人民羣衆提供安全、健康、放心的食品產品,助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和中國式現代化。(陳十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