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銀行深耕普惠金融:場景化+數字化助力小微企業 打通縣域服務“最後一公里”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5處提及“普惠”。作爲“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關係中小微個體、“三農”等經營主體的發展,關係民生福祉。就在3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要求“提升民營小微、鄉村振興、社會民生等領域的金融服務質效。”

圍繞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浙商銀行積極響應,憑藉深耕“普惠金融”二十載的經驗,通過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創新融資產品、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捷度,實現普惠業務數智化、場景化以及客戶服務綜合化,更好地推動金融資源配置與中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相匹配。

據瞭解,截至2024年末,該行已累計投放小微貸款超2萬億元,服務小微企業超70萬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超3500億元。

場景化+數字化,加大普惠金融供給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這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

作爲全國著名的大蒜之鄉,山東濟寧金鄉縣的蒜商密集,但普遍面臨着抵押物不足、動產管理困難、資金需求集中但融資難度大的多重困境,特別是大蒜豐收和銷售存在時間差,需要大量資金用於儲存和加工。“我們蒜商是小本生意,財務管理不夠規範,收入證明難、抵押物又少,銀行貸款屢屢碰壁。”金鄉縣某蔬菜批發中心的朱先生表示。

對此,浙商銀行濟南分行以場景金融服務爲切入點,與當地政府、農業龍頭企業、倉儲物流企業等多方協作,爲當地蒜商量定製了“貨押+庫方擔保+三方監管”場景化綜合金融服務方案:通過對接第三方監管機構引入物聯網技術,基於對“冷庫蒜”的精準監控,蒜商可將電子倉單作爲質押物,最快當天即可放款。截至目前,浙商銀行已累計爲40餘家金鄉大蒜收儲企業提供融資近3億元。

近年來,浙商銀行積極推動場景金融向“新”而行,走進小微園區、深挖園區需求,推出“10+N”小微園區綜合金融服務方案、“行業化+嵌入式”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等場景化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持續構建高水平普惠金融體系。分析人士認爲,銀行通過場景金融創新,加大對農業等金融服務覆蓋不足客羣的支持力度,切實解決廣大農戶的融資堵點,爲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金融動能。

除了場景金融,以數字賦能普惠金融也成爲浙商銀行寫好“普惠大文章”的另一突破口。通過深化銀政聯合,浙商銀行結合多維度數據要素,搭建了以數易貸、數科貸、數字化項目爲核心的“1+1+N”數字化產品服務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小微市場“數據歸集難、信用評價難、融資貸款難”等問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可得性。

以“浙個好·數易貸”爲例,該產品通過與浙江省11個地方金融服務平臺、219家法人銀行互聯互通,打破銀企信息壁壘及傳統信貸模式的“抵押物依賴”,搭建了基於信用評估的“白名單”主體庫,爲小微經濟發展注入數字活力。截至2024年末,“數易貸”系列產品已累計發放貸款近30億元,服務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超5400戶。

縣域服務直達基層,爲小微營造優良金融環境

小微企業發展,不僅需要金融機構的“陽光雨露”,也需要優質營商環境作爲“發展土壤”。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紮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縣域是小微企業的集中地。2022年,作爲金融服務委員會主任單位的浙商銀行,創新提出了“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並在杭州市臨平區展開試點,致力於爲縣域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營造集政策、資金、服務和配套爲一體的營商環境。“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從功能性出發,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使金融更接地氣、更具有普惠性,真正體現了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表示。

據悉,該模式依託數字化技術,構建了“政府指導+金服會賦能+金融機構參與”的綜合服務模式,特別是面向小微企業打造“金服寶·小微”數字化平臺,提供“融智、融資、融服務”三大專業性功能。上線以來,平臺已接入小微企業近3萬家,爲其提供財稅、人力、法務、融資等諮詢服務,助力轉型升級;同時,發放“普惠數智貸”“個體戶碼上貸”等數字化信用產品,提供“掌上申、抵押免、無紙籤、智能批、套餐選、循環用”的極簡貸款服務,融資時間較傳統業務縮短80%。

此外,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信息不對稱、中間環節多等問題,浙商銀行積極響應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相關部署,深入園區、社區、鄉村,積極開展走訪活動,逐戶落實融資需求。截至2024年末,該行已向推薦清單內經營主體累計發放貸款超380億元,實現信貸資金對小微企業的精準滴灌。

打通普惠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要打造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據瞭解,浙商銀行在信貸政策、資源配置、激勵約束、盡職免責等方面給予政策資源傾斜,保證了普惠金融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下一步,該行將秉持善本金融理念,以場景化、數字化創新普惠金融產品體系及服務模式,推進建設專業隊伍及綜合服務生態圈,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開創普惠金融新局面。(一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