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股溢價指數跌破130 港股估值修復加速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2025年以來,恆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累計下跌逾10%,3月18日收報128.51點,自年初144點高位持續回落並跌破130整數關口,創近六年新低。這一變化標誌着長期存在的A股較H股溢價現象收斂,H股估值進入快速修復通道。機構分析認爲,“AI+”浪潮與互聯互通深化正重塑兩地市場定價邏輯,港股吸引力持續提升,未來AH溢價率或進一步收窄。

截至3月18日,A股溢價率超100%的個股縮減至45只,較2024年末減少12只。浙江世寶以292.14%的溢價率居首,但其溢價水平較去年319.05%的高點已明顯回落;招商銀行則成爲罕見出現H股溢價倒掛的標的。從行業分佈看,銀行、醫療等盈利穩定的藍籌股溢價率普遍較低,而傳統行業個股估值分歧仍存。有分析人士表示,持續盈利能力是縮小AH價差的核心因素,外資與內資對優質資產的共識正加速估值趨同。

本輪溢價率收斂的核心動能來自港股科技巨頭的強勢表現。業內人士稱,騰訊、阿里等互聯網龍頭及理想、小鵬等硬科技企業集中受惠於“AI+”賦能,疊加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階段性落地,推動港股估值快速修復。2025年以來,恆生科技指數累計漲幅超25%,顯著跑贏A股主要股指。與此同時,南向資金年內淨買入額突破1800億港元,創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同期新高,凸顯資金對港股風險偏好的提升。

自2014年滬港通啓動至今,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持續擴容。2024年納入REITs、大宗交易等優化措施落地在即,2025年QFII制度進一步鬆綁,爲資金雙向流動打開更大空間。市場人士認爲,交易機制差異雖仍存,但跨境資本對信息不對稱的消解已顯成效。以銀行板塊爲例,建行、工行等權重股AH價差收窄至15%以內,反映境內外投資者對企業基本面的定價趨近。

面對結構性機會,機構建議採用槓鈴策略配置港股:一方面捕捉“AI+汽車、半導體”等科技主線,另一方面增配股息率超6%的公用事業、通信運營商等高息資產。市場數據顯示,港股通高股息指數年內漲幅達12%,部分龍頭品種分紅回購力度加碼,形成“成長+防禦”的雙重安全墊。隨着二季度財報季臨近,業績能見度更高的H股或繼續引領跨市場估值再平衡。(得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