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今年以來,多隻海外中國股票ETF繼續獲得資金淨流入,顯示出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濃厚興趣。據富途數據顯示,截至3月14日,中國海外互聯網ETF-KraneShares的資產規模已猛增至86.29億美元,較2024年底增長了59.4%;MSCI中國ETF-iShares的資產規模也增長至65.5億美元,增幅爲20.16%;而中國大盤股ETF-iShares的資產規模則達到80.9億美元,較去年底增長了11.3%。
這一趨勢並非孤立現象。近年來,海外資金借道ETF佈局中國資產的趨勢日益顯著。晨星公司最新發布的《全球公募基金資金動向》報告顯示,過去10年,投資者對被動型基金的青睞程度不斷加深,被動型基金在全球基金市場的影響力持續增強。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中,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報告指出,2021年以前,海外中國主題基金的資金流主要由主動型基金主導。但從2022年開始,主動型基金開始持續淨流出資金,且流出幅度逐步擴大。與此同時,被動型基金則持續吸引資金淨流入,其規模逐步逼近並最終在2024年實現了對主動型基金的反超。截至2024年底,規模排名前十的海外中國主題基金大多爲被動型基金。
業內人士認爲,過去幾年主動型海外中國主題基金業績欠佳是海外資金轉向被動型基金的重要原因。相較而言,被動型基金具備費率低、持倉透明和交易便利等優勢,更適合長期配置或把握短期交易機會。此外,中央匯金等機構資金持續增持境內寬基類ETF產品,也給不少境外機構投資者帶來了抄底A股的啓發。
儘管被動投資崛起勢不可擋,但多家外資機構仍認爲包括A股和港股在內的中國資產具有獲取超額收益的潛力。其中,科技創新和內需修復是外資機構未來重點關注的方向。摩根資產管理指出,以DeepSeek爲首的國內AI技術突破有望顯著提振境內外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信心。而匯豐投資管理則認爲,最新的科技發展將有利於上市公司的估值和盈利的修復,並使得市場的反彈更具有持續性。(陳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