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2024年居民金融健康水平提升,將釋放更多鬆弛消費

【環球網財經報道 記者譚雅文】“2024年我國居民的金融健康水平較上一年(2023年)有所改善,無論從平均的金融健康得分,還是從‘比較健康’和‘非常健康’的佔比來看都有一定改善。”3月16日,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部負責人胡煦發佈《2024中國消費者金融健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時表示。

記者從《報告》中瞭解到,2024年,中國消費者平均金融健康指數從2023年的55.4上升到2024年的59.3,金融健康指數處於非常健康和比較健康範圍的比例合計增加了7.4個百分點,並且在財務韌性、投資未來和掌控力維度都展現了顯著的提升。

消費者金融健康指數改善意味着什麼?《報告》認爲,消費者的金融健康狀況越好,越可能有更多的鬆弛性消費傾向,消費更多非必需品。這意味着金融健康改善後,有利於提振消費,促進宏觀經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願的政策思路提出了八部分30條政策舉措。

在專家看來,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轉變。而更好的金融健康水平,有助於挖掘包括服務型消費、改善型消費等在內的鬆弛型消費潛力。

研究建議關注金融健康的“多贏”效應

據瞭解,《報告》基於從支付寶收集的20424份有效樣本問卷,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與螞蟻集團研究院合作完成了相關調查和研究。《報告》表明,金融健康指數在60分以上的羣體佔比相比2023年上升了7.4個百分點。

“消費者金融健康的變化反映消費者採取了積極適應經濟挑戰的行動,包括增加儲蓄、減少借貸和調整消費觀念。”《報告》考察了所有細分指標變化後指出,明顯地提高出現在財務韌性、投資未來和掌控力維度上。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一個關鍵指標是家庭(居民戶)存款的增長。

“從金融健康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在經濟逆風中的適應策略似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雖然儲蓄與消費的短期權衡可能引起某些擔憂,但長期來看,消費者改善的金融健康,包括更順暢的日常財務管理、更具復原力的風險準備和應對、更着眼長遠的未來投資和對當前和未來財務狀況更強的掌控力,將是社會經濟穩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報告》認爲。

胡煦介紹了《報告》中給出的改善金融健康的策略。在宏觀層面,建議將金融健康作爲中間目標來幫助監測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將金融健康納入普惠金融政策指標體系;大力推動普惠保險發展以及推進金融教育國家戰略。在行業層面,金融機構需充分認識客戶金融健康的“多贏”效應;持續度量金融健康,爲業務優化提供信息和證據;以客戶爲中心發現金融健康服務機會,落實適當性管理等消保舉措;爲行爲助推和服務創新搭建機制和技術基礎設施。

何爲金融健康的“多贏”效應?根據《報告》,金融健康直接影響其消費能力、儲蓄意願和投資行爲,進而影響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與風險管理。通過提升客戶金融健康,金融機構可以實現“多贏”效應:客戶獲得更好的財務管理能力與生活質量,金融機構則能獲得更高的客戶忠誠度和長期可持續的優質資產。

提升金融健康釋放更多鬆弛消費

《報告》中分析了金融健康與消費傾向之間的關係,認爲擁有更好金融健康的羣體更可能有鬆弛的消費傾向。對此,CAFI院長貝多廣進一步解釋了鬆弛性消費傾向的含義。他說,鬆弛的消費是指非必需品的消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改善型消費、服務型消費都歸入其中。這一類消費潛力的挖掘一定是建立在更好的金融健康水平的基礎上,只有基本的生活所需獲得保障、可支配資金增多、個人對未來充滿希望,纔可能會有這類消費傾向。

而《報告》也發現,以“00後”和“90後”爲代表的年輕一代、學歷較低的消費者、鄉村居民、小微僱主等羣體的金融健康水平普遍薄弱。一方面,他們需要被多加關注,他們正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投資於人”的重點對象;另一方面,當他們的金融健康水平提升之後,將會釋放出更多的鬆弛性消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原所長王微認爲,當前消費有一些新趨勢,老百姓對於 “提質擴容”類消費,包括中高端消費、大量服務性質的消費需求旺盛、增長迅猛。廣大消費者在滿足這些消費需求的過程中會對高質量金融產品有更強烈的渴求。通過金融知識的學習、金融健康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多金融手段的支持,能夠更好安排他們的當期消費、跨期消費,並制定面向未來的消費規劃。

《報告》考察了改善金融健康的宏觀經濟影響。分析表明,金融健康與更廣泛的經濟成果之間存在密切聯繫,例如鬆弛的消費傾向和生活滿意度提升,這些因素有助於推動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數字金融工具和服務創新的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政策,構建統一的信用修復制度。對此,貝多廣談到在調研中發現,金融健康能力薄弱的消費者往往由於一些非主觀的因素有了不良的信用記錄,而且又缺乏規範、透明且便捷的途徑進行個人徵信修復而影響到了消費水平的提升和金融服務的獲得。

貝多廣建議:“信用修復的關鍵之處是能夠識別出那些被動擁有了違約記錄的羣體,同時再採取債務重組等措施,更快出臺個人徵信修復法規細則,積極鼓勵銀行、消金公司、互聯網平臺等開展試點,推出線上、規範、便捷的個人徵信修復產品入口,幫助消費者提升修復效率及效果。”

在改善整體金融健康方面,《報告》認爲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開發滿足緊迫需求的金融管理工具來吸引消費者關注金融健康,然後逐漸擴大服務範圍,提供具有更全面功能的服務。同時特別強調了數字金融工具和服務創新在此方面的關鍵作用,這爲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與消費者互動並賦能的潛在機會。

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結合行業實踐經驗介紹說,數字金融可以在幫助消費者管理日常消費、合理利用信貸資源、實現結構合理的資產配置、獲得應有的風險保障等方面發揮作用,比如螞蟻集團推出的用於實現儲蓄和消費目標的支付寶“小荷包”應用,以及在AI的幫助下迅速生成與用戶需求匹配的保險方案的“省心配”工具,都能提升消費者的金融能力,提升自身的金融健康水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