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金融綜合報道】3月17日,天津金融監管局發佈了《關於警惕非法貸款中介的風險提示》,近期發現,有一些非法貸款中介通過社交平臺、電話推銷等形式來吸引金融消費者進行貸款,除了“低息”“快速放款”“無抵押”之外,他們還會打着“債務重組”“債務優化”旗號,誘導“借新還舊”或者申請高息過橋墊資,這種所謂的“重組”和“優化”不僅隱藏着高額收費陷阱和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而且可能被誘騙實施詐騙等犯罪行爲而觸犯法律。
常見表現有虛假宣傳誘導和收取高額費用。不法分子往往通過電話、短信、社交平臺、網頁或助貸APP,以所謂的“內部渠道”“百分百過審”“優化徵信”等不實信息發佈貸款廣告,虛構與銀行合作,甚至冒充銀行、正規金融機構客服,誘導金融消費者聯繫辦理貸款。特別是針對部分消費者貸款償還壓力較大或已逾期的心理,以所謂“債務優化”“幫助解決債務問題”等名義,號稱可以爲其推薦“無抵押信用貸款”,協助辦理相關手續,實際可能是通過信用卡虛假套現、僞造虛假交易材料等騙取貸款資金。
此外,貸款中介根據金融消費者徵信情況收取高額手續費,有些非法中介甚至會不顧消費者償還能力,慫恿其從各類網絡平臺申請貸款,有的貸款產品本身利率不低,非法中介還另外收取高額費用有時甚至誘導金融消費者向其申請墊資,再幫其申請貸款償還墊資。在此過程中,中介機構首先收取一筆不菲的墊資費,促成貸款後,再按放款額一定比例收取高額的服務費,其目的是快速斂財,而不是提供服務。
天津金融監管局提示存在潛在危害,包括一是高額息費導致的還款壓力。非法中介爲牟取利益,在誘導金融消費者“以貸還貸”或者使用其提供的過橋資金時,往往從中收取服務費、手續費、墊資過橋利息等各種名目的高額費用,“債務重組”後的綜合資金成本遠遠高於正常銀行貸款的息費水平。尤其是通過中介墊資貸款後再償還墊資的方式,不僅要承擔墊資費,還要承擔高額的服務費。金融消費者若無穩定的資金來源,通過借新還舊、高息過橋墊資等方式,不但不能真正緩解債務壓力,還可能造成資金鍊斷裂,從而陷入困境。
二是信息安全權被侵害。金融消費者在選擇非法中介幫助貸款或提供墊資時,需將身份信息、賬戶信息、家庭成員信息、財產信息等重要信息提供給對方。部分中介因管理不善或者爲謀取非法利益,可能造成個人信息泄露甚至被出售,侵害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三是違約違法風險。金融消費者與銀行簽訂的貸款合同會明確約定貸款用途,非法貸款中介往往通過虛構交易等方式獲得貸款,金融消費者未按合同約定使用貸款,將承擔違約責任,不但可能被銀行要求提前還貸,個人徵信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存在配合非法中介通過編造虛假理由、使用虛假證明材料等手段獲取銀行貸款的行爲,則涉嫌騙取銀行貸款,金融消費者甚至可能會被追究相關法律責任。(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