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薛繼豪:當前利率環境下的保險選擇​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的大背景下,利率波動成爲經濟週期的必然產物。在此情形下,保險業收益調整成爲落實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踐行 “穩字當頭” 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泰康保險集團管委會成員,泰康人壽常務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薛繼豪指出,保險公司應理性看待收益波動,堅守保險保障的本質,同時爲消費者提供穿越經濟週期的保險規劃建議。

保險公司主動優化產品結構,嚴格收益假設管理,這既是對經濟週期的理性回應,更是對消費者 “長期獲得感” 的負責任承諾,並非產品價值的消減。薛繼豪建議消費者關注保險產品獨有的風險保障功能和長期價值,與行業一同穿越週期,迎接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

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風險管理是保險的獨特功能,人壽保險更是管理 “生、老、病、死、殘” 人身風險的最佳金融工具。消費者需清晰認知,無論經濟週期如何波動,保險的核心價值在於 “雪中送炭”,而非追求 “錦上添花” 的短期收益。保險主要用於規避和抵禦人生中的三大風險:一是健康風險,即因疾病等造成的大額家庭醫療費用支出;二是死亡風險,即因生命逝去而造成的家庭收入缺失;三是長壽風險,即因壽命延長而造成的養老費用支出。​

爲應對人生中的主要風險,薛繼豪推薦消費者配齊 “人生中的三張核心保單”,即健康險、定額終身壽險及養老年金保險。​

構建人生核心保障:三張保單

對於每個家庭而言,健康保障至關重要。其中,醫療險和重疾險是核心,堪稱個人及家庭的財務穩定器。醫療險可覆蓋高額住院費用風險,消費者應優先選擇長期保證續保產品,並可根據就醫需要升級投保高端醫療險;重疾險確診即賠,能彌補收入損失、支付康復費用,因此要確保保額充足。鑑於兒童小病就診頻繁,可考慮增加門診保險;而老年失能照護是剛需,應儘早規劃長期護理保障。​

此外,定額終身壽險可作爲家庭 “頂樑柱” 的選擇方案,讓愛與責任永續。相較於近幾年以 “理財” 爲目標而熱銷的增額終身壽,定額終身壽險作爲最早的人壽保險險種,具有高槓杆、高保障功能,能有效彌補家庭收入驟降的風險。​

理性規劃長期資產,做好養老籌資規劃​。國家衛健委預測,到 2035 年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將突破 4 億,人均帶病生存時間將延長至 8 - 10 年。傳統壽險聚焦的 “早逝風險” 正加速轉向 “長壽風險”,消費者需要考慮構建覆蓋全生命週期的資金池與服務鏈。​

在當前利率環境下,做好家庭資產配置,尤其是配置長期穩定收益型的保險產品至關重要。例如,長期分紅年金就是一種兼具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金融工具,在當前利率環境下優勢愈發明顯。它不僅能提供長期穩定的現金流,有效抵禦利率下行風險,其分紅機制還賦予產品潛在的增值能力和穿越經濟週期的能力。投保人有機會分享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進一步提升資金的長期回報率和複利效應。作爲長期的養老籌資工具,分紅年金可以爲個人或家庭提前規劃穩定的養老資金,確保在退休後仍能維持較高的生活品質,是實現財務安全和養老無憂的明智選擇。​

建立 “長期主義” 的投保評估框架。購買保險是一項長期規劃,消費者要選擇信譽良好、經營穩健的保險公司。可通過監管網站查詢季度披露數據,選擇償付能力充足、經營穩健的保險機構。隨着長壽時代的到來,未來有高品質養老需求的消費者要關注保險公司背後的大健康生態體系,鎖定未來的優質養老資源。同時,鑑於科技發展迅速,保險行業也在積極利用大模型等創新科技成果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消費者也要關注保險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

薛繼豪表示,作爲保險從業者,要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堅定做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者,以高質量發展助力金融強國建設,持續深化養老金融創新實踐,讓保險更安心、更便捷、更實惠,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經濟週期有起有落,但保險始終是守護美好生活的 “保障網” 。(曉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