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之際,資本市場中的虛假信息問題再次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股市虛假信息如暗流湧動,不僅直接侵害了投資者的知情權,還可能衝擊市場的穩定與秩序。爲了揭開這一現象的真相,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2024年11月14日,A股市場突然放量下跌,網絡上迅速蔓延起“機構舉報遊資”的傳聞。這一消息迅速在各大社交平臺發酵,引發市場恐慌性拋售。然而,經過記者多方查證,這一傳聞實爲虛假信息,是由自媒體賬號刻意編造並傳播的。
類似這樣的虛假信息在資本市場中並不罕見。它們通常以“股市小作文”的形式出現,涵蓋宏觀經濟政策、行業政策等幾乎所有影響股市的因素。這些虛假信息往往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形成“病毒式”擴散效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誘導投資者盲目跟風,導致恐慌性拋售或非理性追漲。
爲了打擊股市虛假信息,監管部門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證監會將整治股市虛假信息作爲規範資本市場信息傳播秩序和改善市場生態的重要內容,堅持打早、打疼、打重點,綜合施策、多措並舉。近段時間,公安機關先後查處了編造傳播“機構舉報遊資”、“摩根大通研報”等謠言的責任人,有效震懾了違法違規行爲。
然而,僅靠監管部門的事後澄清和查處難以徹底消除虛假信息的危害。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自媒體賬號和非法薦股機構通過編造和傳播虛假信息,誘導投資者購買高價課程或參與非法薦股活動,形成了一條“謠言-傳播-收割”的惡性循環利益鏈條。這些賬號和機構往往缺乏正規經營場所,卻煞有介事地傳播資本市場的專業信息,通過虛假人設和誇大其詞的宣傳手段吸引投資者上鉤。
爲了淨化資本市場環境,需要參與各方的共同努力。監管部門應繼續加大打擊力度,對編造、傳播股市謠言的行爲實施全鏈條聯動打擊。同時,應加強輿情監測和虛假信息查處工作,綜合運用發佈澄清、第三方記者求證等形式加大主動回應和闢謠力度。此外,還應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工作,提高投資者的辨識力和風險防範意識。
對於投資者而言,應保持理性投資心態,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在面對虛假信息時,應保持警惕並學會辨別真僞。同時,應積極舉報發現的虛假信息行爲,爲淨化資本市場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陳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