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本國特色與國際規範,爲全球ESG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取得了顯著進展,政策框架逐步完善,披露率不斷提高,披露質量也在逐步提升。2024年11月6日,滬深北交易所發佈了《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徵求意見稿)》,標誌着ESG披露將從自願向規範化過渡,頭部企業披露率將顯著提升。

對此,遠東資信綠色金融事業部負責人申麗娜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歐盟(強制披露CSRD)、美國(SEC氣候披露提案)等資本市場,我國仍處於“自願向半強制過渡”的相對初級階段,儘管現階段我國ESG信息披露,在標準體系化、審覈機制等方面仍存在部分短板,但更需要注意到,部分企業結合“雙碳”、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在環境和社會維度形成特色披露內容,進行本地化指標探索,而這更構成了“中國特色ESG體系”的特色體現。

爲全球ESG治理提供創新性的“中國方案

在2024年末舉辦的ESG中國·創新年會上,《國資報告》推出特別策劃《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申麗娜認爲,中國特色ESG體系既是全球標準本土化的實踐,也是中國發展模式的理論輸出。

作爲專業評級機構,遠東資信認爲“中國特色ESG體系”是中國在全球ESG框架下結合國情與戰略需求的重要創新,其核心在於以政策爲錨點、以國家戰略爲框架,構建兼具國際兼容性與本土適應性的評級生態,爲全球ESG治理提供創新性的“中國方案”。

具體來看,申麗娜提出“中國特色ESG體系”中的“中國特色”應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是政策引導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中國特色ESG體系以政府主導爲特徵,將國家戰略目標融入ESG指標設計;

其次是採用“國際共性指標+本土特色指標”的雙軌模式,在遵循國際基本原則和發展趨勢的同時,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特點,制定適合國情的ESG標準。這既有助於提升中國ESG體系的國際認可度,又能確保其在國內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第三是價值導向與傳播體系的中國化,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富裕”爲目標,超越西方以財務風險規避爲主的ESG邏輯,強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通過ESG故事講述中國企業的鄉村振興、綠色轉型案例,構建“意義共創”的傳播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

搭建企業價值與市場信心的橋樑

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同樣對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影響深遠,2025年1月上旬,上海證券交易所在舉辦2025年首期機構投資者服務活動時,進一步提出“中國特色ESG投資體系”。

對此申麗娜強調,ESG評級結果不僅是投資決策的“風險——收益”平衡器,更是政策響應、企業價值挖掘和國際化佈局的關鍵工具。ESG評級結果對於投資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具備風險管理與長期收益具有雙重價值。ESG評級結果能幫助投資者識別企業潛在的非財務風險(如環境違規、治理缺陷),降低“黑天鵝”事件衝擊影響。

“研究表明,ESG表現優異的企業長期財務回報更優,大多數ESG主題基金的長期業績表現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申麗娜表示。

同時,ESG評級結果還有利於政策紅利捕捉和資金流向引導,搭建企業價值與市場信心的橋樑。通過深度融入“雙碳”目標、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爲投資者提供了更透明的決策依據,幫助投資者篩選符合政策導向的標的,如新能源、綠色技術企業,搶佔政策紅利窗口;特別是險資、社保基金等耐心資本加速佈局ESG領域,ESG評級成爲配置決策的核心依據之一。

降低合規成本需多方共同努力

同樣不應被忽視的是,當前多數中小企業仍對ESG理念的理解不足,且由於規模較小、盈利空間有限,缺乏專業的ESG團隊和完善的內部治理架構。對此,申麗娜建議應考慮分類、分階段有序推進和引導中小企業探索開展ESG信息披露,並提供ESG工具包降低中小企業合規成本,特別是在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的過程,仍需多方攜手共同努力。

首先,在企業內部戰略與治理層面,應將企業ESG目標深度融入 “雙碳”、鄉村振興等國家政策,制定可量化的行動路線,如設定清潔能源佔比、農村產業幫扶項目數等指標。國有企業需強化黨建與ESG治理的融合,將“三重一大”決策與ESG風險管理相結合;民營企業則應建立ESG委員會,明確董事會責任,避免ESG信息披露成爲“公關工具”。

具體到日常實踐與能力建設方面,企業要聚焦綠色技術研發(如儲能、碳捕集)和數字化工具應用(如區塊鏈溯源ESG數據),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加強產業鏈協同,要求上游供應商符合ESG標準,推動下游綠色消費場景。

最後,在信息披露與透明度提升方面,企業應在主動披露鄉村振興投入、黨建治理效能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指標,量化ESG工作的數據成果,並引入第三方鑑證,試點區塊鏈技術等確保數據不可篡改,增強國內外投資者的信任度。

此外,申麗娜還建議行業協會應牽頭開發低成本的“ESG工具包”,降低中小企業參與門檻,龍頭企業則可通過供應鏈傳導ESG要求,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水平。

評級機構應起到特有的推動作用和價值

中國特色ESG體系的構建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結合中國自身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特性,形成既符合國際規範又體現中國實踐的標準。申麗娜認爲,專業評級機構作爲獨立第三方主體,更應起到其特有的推動作用和價值,具體應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級標準:這需要專業機構融合中國政策導向(如“雙碳”、鄉村振興),開發出既體現本土特色,又保持與國際標準的可比性的ESG評級框架,將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具體實踐轉化爲被國際認可的評級指標。

第二是提高數據可信度:評級機構應提升獨立性和專業性,可以協助制定統一的信息披露模板,公開評級機構的方法論和數據來源以提升中國企業ESG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透明度,減少國際投資者對於數據不一致或不透明的顧慮;並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供高效、透明的ESG數據採集和分析服務,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披露數據可追溯,解決海外投資者對數據真實性的疑惑。

第三是提升海外市場與投資人認知:評級機構可以建立與國際框架的對接機制,確保中國特色ESG體系能與國際通行評級方法兼容,降低海外投資者的認知門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雙向溝通機制,讓海外市場瞭解中國企業獨特優勢和貢獻、強化海外市場信任度。

最後是標杆企業案例推廣:評級機構可嘗試與國際評級機構、研究機構聯合發佈報告,提升中國特色ESG體系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展示中國特色ESG體系在全球範圍內的適用性;並積極參與國際ESG規則制定和討論,將中國特色ESG的理念和實踐融入全球規則體系中,增強中國的全球話語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