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紛紛佈局AI眼鏡市場,上半年多款新品將集中面市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日益豐富,AI眼鏡正逐漸成爲消費電子市場的新熱點。據多方消息透露,如果各廠商計劃如期推進,今年上半年,消費者將見證一批AI眼鏡的集中上市。中國電信、小度、Rokid及雷鳥等品牌均在此列。

中國電信自研的AI智能眼鏡無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據悉,該眼鏡已具備識別物體、人像、撥打電話、編輯短信及跨語種翻譯等多項功能,並正在研發更多垂直場景應用,如識別食物卡路里和營養成分等。中國電信方面表示,力爭將成本控制在兩千元以內,預計最快將於2025年5月正式面市。在2024數字科技生態大會上,中國電信的AI眼鏡還展示了其在幫助視障人士參觀展臺方面的社會價值,通過星辰大模型進行圖像識別,並通過語音傳遞信息,爲視障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中國移動也在AI眼鏡領域進行了深入佈局。中國移動相關技術專家表示,公司已向相關廠商提供了九天75B語言大模型的API接口,支持用戶通過對話實現精準意圖識別,從而提供一語導航、一語聽歌等服務。此外,中國移動還展望了AI眼鏡在教育、醫療、工業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認爲AI眼鏡將成爲這些行業中重要的生產工具。

與此同時,中國聯通與合作伙伴共同研發的eSIMAI運動眼鏡也已於去年下半年正式開售,進一步豐富了AI眼鏡市場的產品線。

華泰證券發佈的研報指出,今年的“百鏡大戰”有望爲消費電子產業鏈提供新的增長機遇,同時也爲國內大模型的落地提供了理想的硬件載體和應用場景。多家上市公司已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積極回應AI眼鏡相關話題,包括兆易創新、利亞德光電、炬芯科技及深圳佰維存儲等,它們均表示已在AI眼鏡領域展開佈局或合作。

不過,AI眼鏡市場的快速發展也面臨着諸多挑戰。中國移動相關技術專家指出,AI眼鏡需要高分辨率、寬視場角和輕量化的顯示技術,但目前的光學方案仍存在成本高、良率低、亮度不足等問題。此外,AI眼鏡的高功耗導致續航時間短,體積和算力有限也限制了其AR渲染和大模型性能。在交互方式上,AI眼鏡需要自然、高效的語音、手勢、眼動控制等技術,但目前這些技術在準確性和用戶體驗上仍有不足。

除了技術挑戰外,行業標準不一以及設備兼容性等問題也限制了AI眼鏡生態的完善。爲此,專家建議推動行業聯盟的成立,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範,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市場的協同發展。(陳十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