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近日,可轉債市場持續低迷,展現出“量價雙降”的態勢。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0日收盤,中證轉債指數下挫0.92%,報收於366.38點,盤中更是觸及366.02點的年內新低。該指數已連續三個月呈現下跌趨勢,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具體來看,可轉債市場的供給也在顯著收縮。根據民生證券的研究報告,截至8月16日,年內新發行的可轉債數量僅爲29只,新發規模僅爲254.94億元,與去年同期的93只、1080.31億元相比,呈現出顯著的下滑態勢,同時也低於202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
可轉債市場的此番調整,背後是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一方面,可轉債市場近期遭遇了多個“歷史首個”風險事件,如嶺南轉債、藍盾轉債的違約,這些事件對市場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使得轉債的信用風險面臨再定價的壓力。特別是嶺南轉債作爲首隻違約的國資可轉債,以及藍盾轉債作爲歷史上第二隻實質性違約的可轉債,其違約事件無疑加劇了市場的擔憂情緒。
另一方面,權益市場的預期偏弱也間接影響了可轉債市場的信心。在近兩年權益市場情緒較爲低迷的背景下,市場對轉債轉股期權的估值普遍較低。特別是對於那些存在正股退市風險的可轉債來說,其轉股期權價值更是大打折扣,投資者更傾向於以債權形式退出。然而,轉債清償對於有退市風險的公司而言通常壓力較大,公司可能通過下修股價來提升轉股價值以促轉股,但這種做法往往又會進一步加劇正股的壓力,形成轉債與正股的負反饋循環。
此外,債基申贖的波動也是導致可轉債價格進一步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轉債的投資者普遍對絕對回報要求較高,一旦市場出現調整,便有可能啓動相關產品的贖回操作。近期可轉債的超跌現象與部分機構的減持行爲便形成了負反饋關係。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可轉債市場已經調整出了估值窪地,尤其是低價轉債的佔比持續抬升接近70%,後續進一步下行的風險相對較小。國泰君安固收分析師劉玉表示,低價轉債存在價值低估的情況,短久期轉債的修復節奏可能會更快。而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團隊也認爲可轉債超跌反彈的交易性機會或許已經出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可轉債市場仍存在一定的違約風險需要警惕。有分析人士提示,市場上民營小市值企業佔比較高且償債能力相對較弱的企業佔比較大比例,其轉債餘額難以被賬面貨幣資金覆蓋。雖然發行人在應對償債壓力時具有一定的主動措施空間,但投資者仍需保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