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記者 譚雅文】近年來,跨境貿易投資中使用人民幣的需求不斷增長,跨境人民幣支持政策不斷完善,人民幣國際使用取得積極進展。據人民銀行8月9日發佈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上半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30.6萬億元,同比增長25%。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國人民大學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2024》顯示,2023年RII(人民幣國際化指數)的季度平均值爲6.27,較上一年度同比增長22.9%,繼續保持長期向上趨勢。從RII細分指標情況看,在貿易計價結算方面,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創歷史新高,2023年底全球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佔比達到4.43%。
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通過便利跨境貿易外匯收支結算和深化對外貨幣金融合作,來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服務能力。4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優化貿易外匯業務管理的通知》,優化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登記管理,簡化企業貿易收支手續,放寬銀行辦理貨物貿易特殊退匯權限等,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助力對外貿易促穩提質。
5月30日,人民銀行副行長陶玲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下一步,一是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加強本外幣協同,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基礎性制度安排,健全相關規則,積極培育市場,更好滿足各類主體對人民幣交易結算、投融資、風險管理等的需求。二是深化金融市場開放。三是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四是建立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五是統籌金融開放和金融安全。
8月1日,人民銀行召開2024年下半年工作會議。要求下半年繼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和國際金融合作。具體包括,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完善存量人民幣資金池和自由貿易賬戶管理。支持優質主體發行熊貓債,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跨境融資類業務。穩步推進央行間本幣互換和本幣結算合作等具體任務。
此外,人民銀行在《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表示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制度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其中明確,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深化對外貨幣合作,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
專家:緊扣服務實體經濟根本宗旨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跨境人民幣業務對實體經濟服務能力持續增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王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支持實體經濟的角度,金融服務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全球範圍內,要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可以通過提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工具、結算服務等,幫助降低交易成本,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和包容性,支持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2024》認爲,越是處於全球供應鏈重要位置的經濟體,其通過金融服務功能來提升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福利水平、增強全球供應鏈韌性的效果越是顯著,而且伴隨一國金融體系服務全球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高,該國貨幣的國際使用基礎也必然更加夯實。
王芳告訴記者,今年課題組研究的主題把國際貨幣金融變革與可持續全球供應鏈體系放在一起,意在說明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國際貨幣金融服務。因此,《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2024》中建議要抓住全球供應鏈重塑和國際貨幣金融變革的契機,緊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
“可持續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內涵包括兩點,一是指包容性,就是供應鏈上的參與主體共同發展,普遍地從全球供應鏈模式中受益,共享發展紅利。二是指韌性,就是抗風險能力,供應鏈上的各方能夠迅速調整適應並恢復運行。”王芳表示,金融體系風險管理能力提升,可以緩釋供應鏈衝擊產生的全球經濟波動。
此前,南開大學校長、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陳雨露公開談到,全球供應鏈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是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實體基礎和價值基石。爲更好地抓住機遇、應對全球變局的挑戰,需要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構建可持續的全球供應鏈和貨幣金融體系。
在此背景下,王芳認爲,提升金融對全球供應鏈的支持力度顯得尤爲重要。她強調,通過爲經營主體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支持,助力增強供應鏈的韌性,提升抵禦外部衝擊和風險的能力,積極推動全球供應鏈實現更加穩健、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