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中信建投近日發佈研究報告顯示,TLAC債券作爲補充TLAC的專屬工具,不僅不計入銀行自身資本,其償付順序還優先於二級資本債,顯著提升了銀行吸收損失的能力。
上述報告顯示,TLAC債券以其較低的減記風險成爲市場青睞的投資品種。目前,市場對TLAC債券的認購熱情高漲,其到期收益率基本與二級資本債持平,並略高於商業銀行普通債。這一趨勢預示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TLAC非資本債券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普通金融債,成爲國有大行實現TLAC達標的主要負債管理工具。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在金融市場中佔據關鍵地位,其穩健運營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至關重要。截至目前,我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及交通銀行五家大型國有銀行已成功躋身G-SIBs名單。其中,工行、中行、建行、農行位列第二組,而交行則在2023年首次入選,並位列第五組。
爲對標國際準則,我國監管層正逐步完善TLAC債務工具的發行及監管要求。近年來,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證監會及財政部等監管機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構建了相對完善的G-SIBs和TLAC監管標準。特別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及《關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的發佈,明確了TLAC加權比率的達標時間表及TLAC非資本債券的核心要素和發行管理規定。
根據《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的規定,我國五大行面臨TLAC達標的壓力。據估算,爲達到監管標準,五大行的TLAC缺口約爲1.3萬億元。隨着2024年TLAC債券發行高峯期的到來,這一缺口有望得到有效填補,進一步夯實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展望未來,中信建投團隊認爲,我國TLAC債券以其極低的減記風險及投資價值,將在金融市場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作爲銀行吸收損失的“雙重保險”,TLAC債券不僅增強了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也爲投資者提供了更爲安全、穩健的投資選擇。同時,隨着TLAC債券市場的不斷髮展,其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普通金融債,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