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億元!A股權益ETF規模再上新臺階

在7月大幅“吸金”之後,A股權益ETF的規模再上新臺階。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權益ETF(排除跨境ETF)規模突破2萬億元。對於總規模6萬多億元的權益類基金而言,ETF已“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爲影響市場的重要力量。對於主動權益型基金而言,接下來將面臨更大壓力,不能創造超額收益的基金經理或逐步被淘汰。

A股權益ETF規模突破2萬億元

據Choice測算,今年7月,權益ETF淨申購額達到1739.83億元。而今年前7個月,A股ETF淨申購額高達5970.71億元。

隨着資金的大幅湧入,截至7月底,A股權益ETF總規模達到20071.3億元,突破了2萬億元大關。值得注意的是,多隻ETF成爲“巨無霸”。例如,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爲2639.06億元,易方達滬深300ETF規模突破1700億元。此外,華夏上證5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規模也均超過1200億元。

對於總規模僅有6萬多億元的權益類基金而言,ETF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一”。當前規模最大的主動型權益類基金是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截至二季度末,其規模不足400億元;而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權益ETF則超過2600億元。

華安基金總經理助理、指數與量化投資部高級總監許之彥表示,近幾年中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得到明顯提升,向着更規範、理性的方向演化,市場整體超額收益呈現下降的趨勢,這使得A股市場初步具備了指數投資大發展的條件。同時,國內機構投資佔比提升,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積極入市,保險資產快速增長,指數基金作爲可承載大容量資金的投資品種,規模呈指數級增長。

在海通證券分析師吳信坤看來,未來隨着我國居民資金逐漸從樓市向權益資產轉移,龐大的資產配置需求令我國基金行業的發展前景向好。被動指數型基金方面,隨着我國ETF制度建設和相關體系進一步完善、整體市場投資理念進一步成熟,我國以ETF爲代表的被動型基金髮展或將持續提速。

被動型基金話語權顯著提升

ETF資金的大幅湧入正重塑A股市場風格。據Choice測算,2024年以來,資金主要流向寬基類ETF,僅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就“吸金”4000多億元,佔全部資金流入規模的七成左右。

在興業證券分析師張啓堯看來,ETF的流入結構深刻影響着市場風格。今年以來,被動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大幅增加,這是龍頭權重股取得超額收益的重要因素。未來寬基類ETF規模有望持續增加,投資於滬深300、中證A50、上證50、科創50等龍頭指數的產品,預計仍將是擴容主力軍,利好大市值龍頭股。

從被動指數型基金整體情況看,其在A股的話語權已大幅提升。興業證券研報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被動指數型基金持有A股公司的市值,佔全A流通市值的比例上升至3%,較2023年同期增長近50%。同期在權益基金的前50大重倉股中,被動指數型基金的持股市值佔比已經超過50%。

從個股層面看,截至二季度末,被動指數型基金重倉持股市值佔流通股比例超過5%的個股多達36只,其中超過10%的個股有9只,主要分佈在科創板上市公司,包括海光信息、中芯國際、晶科能源、瀾起科技等。

主動權益型基金經理壓力增加

在ETF規模飆漲的同時,主動權益型基金的發展承壓,過去幾年來,規模幾乎止步不前。

滬上某基金研究人士表示,當前ETF的行業投向越來越細分,策略也愈發多樣,爲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資產配置工具。更重要的是,ETF費率十分低廉,不少ETF的託管費率加上管理費率合計只有0.2%,反觀多數主動權益型基金的費率均在1%以上。

“隨着ETF的大發展,這意味着對主動權益型基金經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能挖掘出阿爾法收益的基金經理才能吸引資金的流入。”上述人士進一步說。

在許之彥看來,被動產品出現爆炸式增長,產品線變得異常豐富和多樣,可滿足絕大部分投資者交易和投資的需求。隨着市場有效性的持續提升,被動投資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但能做出穩定超額收益的主動型基金,依然是資金追捧的方向。

“主動權益型基金要想長期戰勝指數,在研究端和投資端都要下功夫。研究上要能熟練運用基本分析工具,形成科學的分析方法。譬如,熟練運用商業模式分析、競爭優勢分析的基本語言和財務分析等基本工具,在微觀層面要對公司進行深入分析,還要在宏觀視野上審視公司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投資上要建立完整的投資框架,堅持必要的投資紀律。”中泰證券資管權益公募投資部總經理姜誠表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