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業航天行業引發資本市場關注,A股相關概念股走高。數據顯示,7月18日至今,Wind商業航天指數區間漲幅高達9.96%,7個交易日內有6日錄得上漲。
對此國泰君安證券撰文指出,商業航天被定位爲新增長引擎,在多項政策中被屢屢提及;行業正處於從導入期轉向成長期的階段,政策的大力支持有望推動商業航天行業的快速發展。參考SpaceX的估值達2100億美元,結合主要運營商的星座組網計劃,我們認爲國內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級別。
國泰君安證券還具體分析到,衛星通信和互聯網服務是目前最成熟的商業航天商業應用,星鏈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覆盤星鏈的發展歷程,通過發射更多衛星組網從而以較低成本提供更好的網絡服務是未來衛星互聯網運營商主要發展方向;大量的衛星發射需要以降本爲前提,目前國內單顆低軌通信衛星的總成本約爲1000萬美元,而美國星鏈的成本僅爲75萬美元左右,仍存在較大差距,需要持續推動降本以實現快速發射組網。
具體到行業細分領域,國泰君安證券認爲,降本需聚焦於火箭發射和衛星製造。參考星鏈的降本途徑,目前國廠商降本應重點關注火箭發射和衛星製造環節。
其中在火箭發射環節,主要通過可複用和一箭多星技術實現降本,由於一級火箭在火箭成本中佔比超過50%,因此可複用技術能夠有效降低發射成本,根據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的降本過程,可複用技術的應用能夠將衛星發射成本降低超60%,另外一箭多星技術也可以實現發射端的規模效應,從而實現降本。
在衛星製造環節,載荷多爲定製化產品,難以量產,降本空間有限,而平臺作爲標準化產品可以大規模量產,而將成本降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