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築牢金融數字安全底線?中關村互金研究院院長劉勇這樣說

【環球網金融報道 記者 馮超男】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細分市場中,支付科技、保險科技和區塊鏈成爲三大主導領域,融資金額分別爲207億美元、81億美元和75億美元。在全球金融科技市場融資總額下降的背景下,保險科技和ESG與綠色金融發展勢頭強勁,融資金額上升。

對於國內,據市場統計,近年我國金融科技市場規模保持增長態勢,但2023年增速下降到9.7%,規模達到3727.8億元,其中銀行科技規模2793.2億元,佔比達到75%。隨着金融機構和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數據資產入表進程的推進,將爲我國金融科技產業注入新活力。

這些數據來自於《2024中國金融科技百強企業競爭力報告》,而該報告則是在7月10日舉辦的2024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數字金融與金融安全大會”上,由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祕書長劉勇發佈。

在劉勇看來,金融科技(Fin Tech)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其中技術進步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產品、服務、模式和基礎設施,以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安全性、可獲得性和客戶體驗。

進一步來講,大數據與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極大推動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其中大數據技術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收集、整合、分析海量的內外部數據,用於風險評估、信用評級、市場營銷、反欺詐等領域,極大地提升了決策的精準度和效率。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智能投顧、智能客服、自動化風控、智能信貸審批、反洗錢監測等,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智能化程度。”她喫

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劉勇認爲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展現出顯著優勢:龐大的人口基數與較高的互聯網普及率爲金融科技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和用戶基礎,有利於金融科技的規模化應用;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上,中國金融科技企業處於世界前沿;移動支付工具的普及,使得中國移動支付處於全球領先。

不過,他還提到,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需要加強國際合作,面對國際金融科技巨頭的競爭,以及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需要加強國際競爭力和合作;優化金融科技監管環境,隨着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監管需要跟上步伐,平衡創新與風險控制之間的關係;着重數據隱私與安全,在大規模數據收集和處理的背景下,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成爲重要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明確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數字金融作爲五篇大文章之一,爲金融業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同時,正如劉勇所提,要確保數據安全並保護好隱私。對此,他向環球網財經記者提到,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需採取一系列綜合性的策略和技術手段。

具體而言,首先,構建全面的數據保護框架至關重要,企業不僅要遵循相關法規,還要制定內部數據保護政策,明確數據收集、存儲、處理和銷燬的標準流程。其次,實施嚴格的身份管理和訪問控制措施,確保只有經過授權的人員才能訪問特定數據,同時採用多因素認證加強安全性。數據加密是另一項關鍵技術,無論是靜態存儲還是在網絡中傳輸,加密都能有效防止數據被未授權者讀取。此外,差分隱私和聯邦學習等新興技術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同時,也使得組織能夠在不直接接觸原始數據的情況下進行模型訓練和分析,從而在促進創新與保護隱私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安全監控和漏洞管理也不容忽視,通過持續監控網絡活動和定期進行安全審計,可以及時發現並應對潛在威脅。

且他還提到,員工培訓和意識提升同樣重要,定期的安全培訓能增強員工對數據安全的認識,降低因人爲錯誤導致的數據泄露風險。通過這些策略和技術的綜合運用,可以實現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有效保護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的目標。

當然,劉勇指出,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深化,生成式AI將成爲下一輪金融行業創新的核心驅動力。“生成式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將爲金融行業帶來諸多新的變化和機遇。當然,我們也需要關注並解決其存在的難點和風險,確保技術的健康發展。而這其中,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一大挑戰。金融機構擁有大量的用戶數據,如何在利用生成式AI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同時,確保數據的安全和用戶隱私的保密,是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