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綠色轉型 機構看好電動船舶駛向藍海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隨着全球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航運業作爲碳排放的重要領域之一,正加速向低碳、綠色方向轉型。近日,興業研究相關研究報告認爲,電動船舶作爲航運業綠色轉型的重要載體,其市場規模與應用前景正逐步顯現。

根據報告,電動船舶,即以動力電池爲動力裝置的船舶,近年來憑藉鋰離子電池成本的持續下降和性能的不斷優化,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特別是磷酸鐵鋰電池,憑藉其安全、長壽命等特性,已獲得中國船級社型式認證,爲電動船舶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據統計,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917艘電動船舶投入運營,另有167艘處於交付待建狀態,預示着電動船舶市場的蓬勃生機。

面對航運業巨大的減排壓力,國際社會已達成共識,共同推動航運業脫碳。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制定EEXI、CII等政策,爲航運業減排設定了明確目標。歐盟更是將航運企業納入碳排放徵稅範圍,進一步強化了減排的緊迫性。在國內,我國發布了《船舶製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明確推動內河船舶電氣化進程。江蘇、上海、福建、湖北、浙江等地也紛紛出臺政策支持電動船舶產業,包括試點建設、產業規劃、財政補助等,爲電動船舶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電動船舶在技術架構上的最大不同在於推進系統的電動化。其產業鏈涵蓋了上游原材料與零部件、中游船舶製造以及下游應用場景等多個環節。其中,上游的電池製造、電機、電控以及下游的充換電服務等成爲電動船舶產業鏈的主要特色。隨着動力系統的變革,電動船舶的組成部件如動力電池系統、電池管理系統、DC/DC變流器、配電板、變頻器、推進電機和推進器等均實現了電動化升級,同時,船舶充、換電配套設施的建設也在加速推進。

興業研究團隊認爲,長江、珠江、閩江、京杭運河等內河流域,因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運輸需求,成爲電動船舶運營的重要區域,應重點關注上述區域電動船舶產業的發展進度。此外,針對電動船舶初始投資成本高的問題,金融機構可探索“船電分離”的金融解決方案,通過降低航運企業的初期投入成本,加速電動船舶的推廣應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