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碳配額”是指經政府主管部門覈定,企業所獲得的一定時期內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當量計)的總量。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碳配額正逐步在各行業中發揮關鍵作用。
華泰證券近日發佈的研報顯示,自2021年全國碳市場啓動以來,燃煤機組供電基準值較上一年度顯著下調,供熱基準值也大幅下調。隨着“雙碳”目標的推進,碳配額髮放預計將持續收緊,碳價或維持上行趨勢。特別是在2023年,全國碳市場成交量較2021年增長了19%,碳價更是大幅上漲了58%。
華泰證券預測,當外購碳配額比例提升至5%至8%,且碳價維持在80元/噸至120元/噸時,煤電機組的度電成本將顯著增加,度電淨利和ROE也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這無疑對火電企業的盈利能力構成了挑戰。
然而,在碳市場變革中,並非所有火電企業都將面臨同等壓力。華泰證券的研究發現,機組容量等級、負荷率與碳配額缺口(盈餘)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百萬機組雖然碳配額缺口較小,但300MW及以下機組在特定負荷率下反而可能擁有更大的碳配額盈餘。此外,負荷率的變化也會影響碳配額的給予和補償機制。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從火電企業的實際表現來看,“五大六小”發電集團旗下的全國型平臺在碳配額管理方面表現優異,累計碳配額淨收益位居前列。而區域型火電企業則多面臨碳配額支出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