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財經作家王千馬攜新作《城市戰爭》亮相北京

知名財經研究者,中國商業地理寫作先鋒作家王千馬,攜新作《城市戰爭》亮相北京。《城市戰爭》一書着眼於審視中國城市及區域經濟的沉浮,是一部用大歷史視角思考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和中國人生存規劃的重磅作品,得到了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國際金融專家、前華爾街投行高管陳思進,著名作家陳先發的推薦。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劉伯根出席並講話,人民出版社原常務副社長、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監事長任超作爲嘉賓出席了本次分享會。

談到爲什麼要創作《城市戰爭》,王千馬說:“寫《城市戰爭》,自然跟我做公衆號“吾球商業地理”有關(在齊魯壹點有“吾球商業地理”壹點號)。在長期觀察商業地理的過程當中,我對城市的生長,以及區域經濟的沉浮有了很大的興趣。我們的國家是由不同類型的區域所組成,這些區域就像那被燒開了的水面,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地翻滾着,激盪着,背後藏的是這個國家在不斷前行的旺盛火力。我喜歡觀察這些現象。

隨着中國從農業文明逐漸走向以城市爲代表的工業文明,城市逐漸成爲區域經濟的代表,我們就必須要把視線投向那些城市,去通過它們來觀看這個國家的發展。如果問我創作《城市戰爭》有否小野心,那麼野心就在於,以前我們的歷史都是人的歷史,現在我試圖通過城市這個視角,來寫中國的歷史,並以歷史中國看未來中國。”

劉伯根副書記圍繞“城市”與“戰爭”兩個關鍵詞,總結了《城市戰爭》的出版意義。他以安徽安慶、合肥自清代以來的興衰沉浮爲例說到,城市的“戰爭”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戰爭”,而是各自地位的相對上升和下降。但隨着城市之間的競合,以及共同富裕的要求,城市必然從“戰爭”走向擁抱和團結,這是從存量時代到增量時代的必然選擇。《城市戰爭》以財經的視角來觀察城市興衰,這樣的寫法也非常有創新意義。

作爲中國出版界著名的出版人,劉伯根副書記提到自己一年要看許多書,在這其中,《城市戰爭》絕對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作爲本書策劃人的任超監事長則回憶了這本書的策劃過程。他說自己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構想,源於2021年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深刻指出“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用大歷史觀看問題,不僅對“三農”問題,而且對正在勃興的城市建設如新基建,以及經濟、外交、軍事等各個領域也有重要意義。《城市戰爭》正是一部用“大歷史觀”觀照中國城市發展與建設的作品,既有歷史的縱向,又有城市的橫向,從歷史、地理、文化、經濟、政治等多重視角解讀了城市的興衰、沉浮,是一本爲主題出版賦能,爲大歷史觀“作注”,爲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的佳作。前不久,關於城市工作論述摘編的文獻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城市戰爭》一書的出版恰恰是對中央精神的一種積極響應。

據出版方喬先彪社長介紹,《城市戰爭》是繼《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寧波幫:天下第一商幫如何攪動近代中國》之後,現代出版社和王千馬合作的第三部作品。這些作品無一不是以商業力量的興衰演進爲線索,將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形態放到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當中考察,探索其中的奧祕和內在邏輯。這些作品自出版以來,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市場成績。新作《城市戰爭》聚焦於城市,不僅從歷史、地理、文化、經濟等多重視角,來看待中國城市及區域經濟的沉浮,尋找它們發展的命脈,觀照背後的歷史邏輯,而且高屋建瓴地通過從千年來中國城市如何進化,來觀察中國經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城鎮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戰場”“主力軍”,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重要因素。疫情過後,各大城市都在鉚足精神,搶跑高質量發展,城市之間的競爭和合作新的勢態正在形成。《城市戰爭》出版,可以說是適逢其時。它對中國經濟做了有溫度、有力度和有深度的註解,爲後疫情時代各大城市如何發揮後發優勢,拼活力、拼潛力,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思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