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種地吧》深入田間地頭追溯“土地的力量”

2月4日,勞作紀實互動綜藝《種地吧》在愛奇藝迎來首播,由陳少熙、何浩楠、蔣敦豪、李耕耘、李昊、鷺卓、王一珩、趙小童、卓沅、趙一博組成的“種地小隊”正式踏上小麥種植之旅。節目真實記錄年輕的“種地小隊”在142畝土地上所經歷的播種、灌溉、施肥與收穫,以及運營農場、直播帶貨自負盈虧創立農夫集市等全過程,帶領觀衆沉浸式感受“土地的力量”。

踏踏實實種地,在勞作中感受農耕的辛苦與不易

關於糧食的文化沉澱,從小就伴隨我們成長,但關於糧食的來處,我們知道多少?節目中,10位“種地小隊”成員相聚於杭州市三墩鎮,用190天的時間向觀衆展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

第一天完成現有水稻收割總進度的0.04%,第二天借來收割機後進展明顯,原以爲接下來就能夠快速而順利地完成水稻收割任務的“種地小隊”,卻相繼迎來機器故障、陰雨天氣等問題……從初來乍到時充滿新鮮感與探索欲,到滿身泥濘只想躺下休息,《種地吧》首期節目裏,“種地少年”們就在磕磕絆絆的水稻收割中,感受種地的辛勞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隨着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們距離“土地”卻愈發遙遠。《種地吧》選擇18至25歲的年輕人,讓他們重新拾起“種地”這個話題,以認真的姿態踏入農田,參與勞作的全部過程。完成第一階段的水稻收割後,在收割後的土地重新種植冬小麥,見證種子的發芽、生長、抽穗、灌漿,直至收穫,“民以食爲天”的真正含義,就在此蔓延生長。

節目一經播出就迎來觀衆的高度關注與熱烈討論,在感嘆“居然真的有這個節目”後,網友紛紛讚歎節目“這是真種地啊,有點厲害”。《種地吧》聚焦勞作種地,通過“種地小隊”的身體力行,爲觀衆提供了一個接近土地、感受自然的獨特視角,瞭解真實的農耕生活。

據悉,爲了找到願意認真種地的年輕人,節目組先在面試的200餘人中選擇了30多人進行試拍,讓他們與農民同喫同住同勞作,參與完全真實的秋收後,最終選定十位年輕人蔘與節目錄制。值得一提的是,爲了保證耕種的效率與專業程度,“種地小隊”不僅專門學習了醫療救護、消防安全、廚藝、木工、瓦工等生活技能方面的課程,還考取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化農具的駕駛執照,保證耕種的順利進行。

可以看到,無論是前期準備,還是勞作過程,《種地吧》始終向觀衆傳遞出一個信念,那就是“關於種地這件事,每個人是認真的”。同時,節目希望每一位觀衆、每一個年輕人,都能充分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瞭解我國農業的基本國情與真實現狀。

認認真真生活,在成長中體味收穫的溫暖與力量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6.87億噸,中國人用不足全球百分之九的耕地生產出約佔世界四分之一的糧食。即便如此,在過去的一年裏,全球氣候變化、新冠病毒發展演變上的不確定性等外部壓力的加大,使每一粒米、每一顆糧,都來之不易。

接下來,隨着耕種進程推進,小麥種子破土而出,節目中的少年們看到自己耕作的土地變成詩歌田園,不僅“糧食”的意義對於每個人在悄然改變,我們也隨着種子一同成長,由此感受到“認真做好一件事”的實際意義和人生價值,進而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認認真真生活,在成長中逐漸體會收穫的溫暖與力量,在很多人已經遠離“土地”的當下,《種地吧》所提供的治癒意義,就在於喚醒人們在土地的“滋養”裏,對於收穫與幸福的發現。王一拓希望能夠通過種地,變得更加沉穩與安定;對土地一直懷有特殊感情的陳少熙認爲,能夠在這樣一次耕種的經歷中,真正去感受土地、體驗收穫的快樂是難能可貴的;卓遠則在這次經歷中對浪費糧食有更多感悟……

這也是《種地吧》的製作初心,通過讓年輕人種地告訴他們,“認真幹一件事情,就一定會有回報”。在這個過程中,收穫的可能是豐收,也可能是友誼,更可能是對自我人生的重新認識。

水稻收割結束後,李耕耘語重心長地感慨,“真的是前所未有的踏實感,讓我整個人感覺自己是在好好活着,我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麼,幹了什麼,不用去想太多。”蔣敦豪也在收割水稻這種具有磨礪性的機械性運動後有了新的體會,希望“推自己一把,讓自己能夠在性格上、工作上往前更邁進一步”。

正如節目slogan“相信土地的力量”,《種地吧》希望每一位觀衆、每一個年輕人,都能充分認識土地、感受土地的力量,瞭解手中飯從何而來,才能更珍惜我們當下的幸福生活。文/王策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