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康後回家過年,我‘禿’然慌了。”魏岑(化名)今年剛過30歲,但已經面臨脫髮危機。爲了讓髮際線往下移1釐米,她省喫儉用三個月,結果發現需要花掉她近半年攢下的4萬元存款。
植髮需求旺盛,讓玩家和資本紛至沓來。不過植髮動輒上萬元,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隨着入局者快速增長,植髮花費未來有多少下降空間?
植髮動輒上萬元,有患者提前半年排號
“去年6月換藥時,診室外坐滿了人,女性人數不少。護士告訴我,有些醫生的植髮手術已經排到半年後了。”2022年5月,葛雪(化名)因爲前額脫髮,選擇在北京一家公立醫院進行植髮。經過檢查,醫生告訴葛雪,大概需要移植約2200個毛囊單位,總價格在2.6萬元左右。如果植髮的區域往下移一釐米,總價預估在4萬元左右。
中新經緯近日走訪連鎖植髮機構發現,選擇在春節期間植髮的人不在少數。
雍禾植髮的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經緯,不少患者會選擇植髮再回家過年,年後再回來換藥、做一些養護工作。據工作人員介紹,到店面診需要預約具體時間段,在中新經緯到店後的15分鐘內,共有五六人陸續進店諮詢。
大麥微針植髮工作人員向中新經緯透露,近年來,爲了財運來植髮的人不少,男女都有。該名工作人員表示,植髮只能讓額頭看起來更圓潤、飽滿,要想讓額頭更鼓一些,只能通過填充完成。
“每次放號,幾秒就被搶光了,我等了1、2個月才約上專家號。”葛雪表示,植髮手術共7-8個小時,術後需要抗炎、忌口、換藥。經過6個月的毛髮生長週期,葛雪的前額頭髮生長良好,回家過年,與同齡人站在一起,大家都誇她年輕了。
最近,魏岑也動起了植髮的念頭。“可能是經常綁馬尾的原因,髮際線越來越往後移,特別顯老。”爲改變現狀,她曾嘗試治療脫髮的外用藥米諾地爾,但只能長出細小的絨毛,她也曾在髮型師的建議下嘗試八字劉海等,效果均不理想。
不過,近4萬元的植髮手術費用仍大大超過了她的心理預期。
據瞭解,毛髮種植有剃髮與不剃髮兩種方案可選。面診時,醫生告訴她,女士可以做不剃髮種植,長髮取、長髮種,移植後的種植區和取發區植髮手術痕跡不明顯,不影響美觀,不過種植2000個單位的毛囊需要花3.8萬元。
未來能降價嗎?
高昂的價格讓魏岑望而卻步。根據頭豹研究院2022年4月披露的報告,消費者拒絕植髮的兩大原因之一就是價格昂貴。
艾媒諮詢2022年調研數據顯示,中國植髮消費市場最高頻的價格區間是2萬元至3萬元(38.5%)。
2022年9月,雍禾醫療披露了2022年中期報告稱,儘管彼時部分醫療機構亦因疫情管控而暫停營業或限制客流,雍禾仍然以2.63萬元的植髮客單價保持了64.2%的毛利率,植髮醫療服務的毛利率達到64.4%。2021年植髮醫療服務的毛利率達到72.7%。
大麥植髮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7個月,大麥植髮植髮服務的患者人均支出超2萬元。2019年的患者人均支出甚至達到3萬元,彼時手術植髮的毛利率高達81.5%。2022年前7個月,該毛利率雖有所下滑,仍達到64.9%。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療美容機構分會副會長田亞華對中新經緯表示,雖然現在有幾億的脫髮人羣,但解決頭髮困擾的方法很多,如內服藥物、外用生髮液、戴假髮等,這些手段分流了部分脫髮羣體,而植髮客單價高,消費週期長,決策成本也高,最後選擇植髮的人,在脫髮人羣中的佔比並不高。
即便是龍頭植髮機構,一年接待的患者也不超過6萬人。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接受雍禾醫療植髮醫療服務的患者總人數分別達到5.1萬人、5.8萬人與2.1萬人。
另外,田亞華提及,毛髮種植的價格偏高,與獲客成本有關。實際接受植髮醫療服務的人羣比例不高,獲客成本上漲,也會帶動植髮費用居高不下。
以雍和醫療爲例,2021年,雍禾醫療的銷售及營銷開支高達10.73億元。同年,雍禾醫療的營業收入21.69億元,銷售費用佔總營收近一半。
不過植髮手術降價,似乎已經在路上。走訪過程中,雍禾醫療的工作人員向中新經緯證實,公司在港股上市後調整了價格體系,自體毛髮移植術的價格降至4元/單位至8元/單位,再按醫生級別的不同醫事服務費。調整前單個毛囊種植費用在10元至30元。
未來是否還有降價的空間?田亞華告訴中新經緯,目前的醫美屬於消費醫療的範疇,國家強調的是自主定價,但是要明碼標價,所以並沒有所謂的政府指導價、價格限制。現階段,植髮手術納入醫保的可能性也很小。
“目前市場競爭並未達到白熱化的程度,隨着入局者逐漸增加,毛髮種植技術差異化程度不大,未來行業不排除出現價格戰。”田亞華表示。
“禿然經濟”引來資本關注
“禿然經濟”崛起,資本也再度聚集到了“頭頂上的生意”。
2017年,雍禾醫療在私募市場曾獲得過CPE源峯高達3億元戰略投資,並於2021年底成功赴港上市,中國植髮第一股就此誕生。這也是投資機構首次涉足大陸植髮領域。
2022年年底,大麥植髮也更新了招股書,衝擊“植髮第二股”。大麥植髮在招股書中提到,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是微針植髮技術,植髮業務是大麥植髮的主要收入來源。
面對有限的“天花板”,部分植髮機構正開拓植髮手術之外的“第二曲線”,從植髮連鎖機構向頭髮植養護一體化服務機構蛻變。
2022年12月29日,雍禾醫療旗下首家綜合毛髮醫院上海雍禾醫院開業。新建的綜合毛髮醫院除了包括脫髮門診、藥物治療、史雲遜醫學毛髮中心、植髮、哈發達假髮,還增設內科、婦產科等多個科室都是圍繞毛髮問題的成因並提供具體的預防、養固、治療手段,爲消費者提供一體化及一站式毛髮問題的解決方案。
招股書顯示,大麥植髮2022年1月獲得了運營位於哈爾濱提供毛髮診療服務的互聯網醫院的許可證,預計該互聯網醫院將於2023年第一季度開始運營。該互聯網醫院旨在爲患者提供便利且具有成本效益的遠程問詢及問診服務,提高線上到線下的患者轉介率,並與在全國的現有線下服務網絡產生協同效應。
此外,據媒體報道,碧蓮盛、新生植髮等企業也在積極籌備IPO。頭豹研究院2022年4月發佈的報告顯示,2015年後,年新註冊植髮機構數量大漲,增速達到136.7%,植髮機構數量持續快速增長,同時雍禾、碧蓮盛、新生、大麥四大頭部連鎖植髮機構開始商業版圖擴張。
脫髮不僅養活了植髮機構,還有防脫髮藥物企業。2022年12月,專注於皮膚學的研發型生物製藥公司科笛集團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科笛集團擁有的11種產品及候選產品中,有6種均針對毛髮疾病及護理,不過產品尚未完全商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科笛集團還是一家“藥明系”公司。成立3年,雖然虧損高達7億元,卻仍受雲鋒基金、紅杉資本、泰康人壽、中金等知名機構投資者的青睞。(林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