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發展文化產業一面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一面需要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勇於創新創作。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符號,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是文藝作品創作持之以恆的追求。浙江衛視最近播出的《2023越劇春節聯歡晚會》以務實的態度深化實踐文化創新,也收穫了觀衆的廣泛好評。
賡續文化脈絡,以傳統爲創作根基
詩畫江南,活力浙江。越劇誕生自江南吳音之中,以婉約優雅的風格聞名於世。同時,越劇也是我國第二大劇種,更是全國乃至全球華人共同珍視的民族文化瑰寶,在當下的新時代裏如何讓越劇更好的傳播、發展,一直是越劇工作者不斷探索的問題。浙江衛視越劇春晚選擇在大年初一這樣闔家團圓的時間與觀衆見面,以優秀的名家唱段收穫了許多戲迷的好評,也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和影響力。
曾獲“二度梅”的名家吳鳳花不僅帶來範派經典,還現場互動教授功法;同爲“梅花獎”藝術家,王濱梅帶來當代題材越劇《我的孃姨我的娘》片段,蔡浙飛帶來越調吟唱《蘭亭集序》,讓越劇與詩詞的魅力疊加;尹派第六代傳人陳麗宇演唱《盤妻索妻》選段,被觀衆評價“聽得人如癡如醉”;畢派小生李曉旭以“梅花獎”獲獎作品《鳳凰臺·追舟》展現李白的浪漫詩情;華東地區民營劇團帶來越劇串燒《山水畫中游》,讓人看到了越劇藝術深厚的羣衆基礎。這些越劇名家輪番登臺帶來經典唱段,展現着越劇優雅唯美的唱腔身段、四功五法,讓人看到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力。這樣的表現力也吸引了很多國外友人,越劇春晚特意邀請了由不同國家越劇愛好者組成的票友團“環球小百花”,看他們在臺上學習翎子功、耍花槍,越劇藝術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走出國門,也讓傳統文化不斷走出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戲劇家協會主席、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評價,“‘越劇春晚’是浙江衛視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賦能。”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翁仁康表示,“越劇是船,戲迷是水,感謝節目讓全國的越劇名家走進百姓家,這是戲迷們的福。”
與時代共振,以現實爲創作土壤
越歌春韻,美好中國。文藝是記錄社會的載體,越劇裏面寫滿了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文藝創作不能離開現實的土壤,百年越劇的創新同樣需要有好的故事,需要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命運共呼吸。越劇春晚上不僅有經典名家、經典名作的精彩表現,也同樣用十分具有開創性、原創性的作品展現了越劇藝術的與時俱進。
2022年以現代題材越劇《楓葉如花》摘得“文華獎”的“梅花獎”藝術家王濱梅,在這個舞臺上演唱的原創越劇現代戲《我的孃姨我的娘·這是一個夢》便是古越今聲融合的精品佳作。該作品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海島醫生吳棣梅紮根偏遠地區44年,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劇目唱出了時代鏗鏘,給觀衆帶來深深的感動。
除了題材的創新,晚會也表現出在越劇創作創新上的大膽嘗試。創意越劇秀《江南江南》將越劇與流行音樂結合在一起,碰撞出了獨特的韻味;越白民謠《聲聲慢》則用越劇腔調對歌曲進行了再創作,結合了琵琶與吉他,帶來了全新的感官。
浙大城市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錢塘學者沈愛國稱讚,“這是一次迴歸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舉,讓越劇藝術在新時代具有更大的傳播力。”
古典中有新意,潮流中有傳承。浙江衛視《2023越劇春節聯歡晚會》通過腳踏實地的嘗試,務實務真的創作,讓越劇藝術不斷從戲迷羣體中走出去,在守護着優秀傳統藝術的同時,不斷爲傳統藝術的發展和傳播探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