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師悅
騎行熱今年有了新變化,這一撥“入坑”的騎行愛好者不再單純追求“夜騎長安街”的快樂,他們把騎行看作一種休閒方式或生活方式。通過騎行,年輕人緩解了工作上的壓力,感受到了城市的魅力。在社交平臺上,鋪天蓋地的騎行靚照、景點打卡、攻略分享……City ride(城市騎行)儼然已經成爲一種潮流趨勢。
不拼體力和速度
這一波騎行熱,被稱爲從City walk(城市漫步)到City ride(城市騎行)的轉變。和“夜騎長安街”那一撥騎行者相比,新“入坑”的騎行愛好者可能從來不是運動達人,他們更喜歡在城市中騎行的感覺,更享受對城市的探索。
從3月底至今,小婧已經買了兩輛山地車,每週都要騎上三四次。她不僅喜歡在長安街、首鋼園一帶騎行,更喜歡開闢不同的騎行路線。“在三山五園一帶悠閒地騎上一圈,一路都是風景,最大的收穫是快樂。古代的皇家園林、新建的街角公園、現代的高校學府……一路的景觀在眼前不斷變化。一路追風,一路看景;累了,隨時可以坐下來安靜地賞景、拍照、聊天。那種騎行的感覺特別自由,也讓我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小婧說。
小許喜歡“拆盲盒”式的騎行方式。每逢下班早的日子,她就會戴上頭盔,踩下踏板,無拘無束地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不預先設置目的地,到了路口哪邊的綠燈亮了就往哪邊拐,故宮、景山、鼓樓、後海都是她常騎到的地方。
小許覺得,騎行也是發現之旅,這種探索城市的方式非常有趣。以前,自己的生活被固定在了家和單位之間;愛上騎行後,往日裏坐車一閃而過的角落,可能有了更多的細節:紅牆下,正在拍婚紗照的新人臉上洋溢着幸福;衚衕裏,老街坊在門前悠閒地喝茶聊天……她也會隨機走進散落在衚衕裏的小咖啡館、手作小店;也會一時興起,在風和日麗的黃昏,追逐一場美麗的落日晚霞。“在美麗的城市中騎行,有種向美好生活奔赴的感覺。”小許說。
小許發現,今年以來路上騎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他們中既有從頭裝備到腳的“發燒級”騎友,也有騎着共享單車出遊的一家三口。“騎行可能是一次對大自然的探索,是一場對初夏微風的追逐,也可能是對繁忙工作的短暫出逃。”小許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魏翔分析,騎行方式變化背後反映的其實是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出遊不再只是盯着景點,騎行的過程也成爲了出遊的組成部分,可以像珍珠一樣串起更多的生活體驗。自行車也逐漸從交通工具、運動工具變成了休閒工具。這種休閒的騎行經濟也在逆向爲高端製造業下訂單,推動產業發展。
騎行越玩越花哨
和動輒就穿行長安街、繞行二環路的競速者不同,新一撥騎行者更喜歡享受悠然的騎行時光,因此他們的騎行方式也變得越來越有趣。
主題遊 跟着攻略去打卡
穿好騎行服,戴上頭盔、手套……柳雨又蹬上他的愛車出發了——這一次的目的地是通州大運河。穿梭在綠樹成蔭的小道上,柳雨彷彿置身於一幅流動的畫卷中。“這條路線有35公里,沿着運河騎一圈,需要三四個小時。看着波光粼粼的水岸景觀,所有的煩惱都隨着漣漪消散了。”柳雨興奮地說。
柳雨買山地車的初衷,是爲了上班時當個代步工具,可後來他卻發現騎車有很多新的樂趣。每個週末,他都會通過社交平臺上的騎行攻略選擇路線,兩個多月下來,他已經探了十來條路線了。“五道營到什剎海煙火氣十足,是感受老北京的好去處;玉淵潭到王府井沿途都是北京的經典地標;中軸線之行從永定門開始,可以在景山山頂縱覽紫禁城,還可以在鼓樓和107路電車擦肩而過……”
像柳雨一樣的騎行者有很多。在社交平臺上,北京City ride路線推薦的相關筆記數不勝數,網友們會根據季節變化,分享不同路線的騎行感受。筆記中,有詳盡的路線規劃、補給點、歷史文化介紹、裝備和技巧分享等實用信息。
愛車DIY 玩偶成了騎行“搭子”
“給自行車加上喜歡的配件,騎車時心情都會變好。”改裝自己的坐騎也成了很多女性騎行者的愛好。而這在專業騎行者看來,肯定會顯得非常“小兒科”。
“我的車主打一個‘花裏胡哨’。”一萱興奮地向記者展示着她的愛車。“車把上舉着風車的小黃鴨是個鐵芯的車鈴,可愛又實用。趴在自行車橫樑上的卡皮巴拉,是我最忠實的騎行‘搭子’,粘在車頭上的超級馬里奧會帶着我迎風向前。”
“掛件可以隨心情、季節更換。夏天,就帶着潦草小狗去兜風,到了冬天,就換上穿着漂亮衣服的小企鵝騎行……”一萱說。
在社交平臺上,也有很多網友分享DIY裝飾自行車的心得,他們的改造腦洞大開:玲娜貝兒的窗簾扣搖身一變成了車把裝飾;想在車梁掛上芋泥紫車包,只需買兩個紫色腰包和魔術貼,重新裁剪縫合包帶後裝在車樑上;買點粘手辦的點點膠,就可以將喜歡的毛絨玩偶固定在車上。
騎形狀 騎行者的浪漫
“騎車比個心,過個難忘的520。”5月20日下班後,徐彬和女友點開手機上的運動軟件,架好手機,開始了這次浪漫的騎行。跟着軟件中的軌跡指引,他們從西單出發,順時針騎行,沿途經過後海、鼓樓、雍和宮、東交民巷、前門及多條北京胡同。夜幕降臨,城市裏的燈光慢慢亮起,他們一路追風,說說笑笑。3個小時後,手機上實時記錄的騎行軌跡出現了一個飽滿的愛心形狀。
徐彬是去年開始愛上騎行的,騎了一陣後女友也被“種草”,加入了騎行的隊伍。“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騎個心形,既能表達愛意,又能賞一路風景。”徐彬說,他們打卡的是條網紅騎行路線,這條路線對新手很友好,好多人都會選擇在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騎出這個浪漫形狀。
元旦跨年時,徐彬還和朋友一起騎行了“2024”的軌跡路線。他們從西四出發,終點定在朝陽門,用了一個多小時騎了24公里。“一路上都能遇到刷‘2024’軌跡圖的騎友們,進入新的一年,騎友們算是給自己送了一個新年禮物。”徐彬說,今年國慶節他準備挑戰一下在北京騎出“中國地圖”的軌跡,這條路線有60多公里長,一路上也有很多地標和景點,“希望用騎行者的浪漫爲祖國慶生。”
創造騎行友好的環境
伴隨着騎行熱,城市裏的商圈、景點、餐館、飲品店也迎來了消費熱潮。但在騎行者眼中,享受騎行過程的同時,他們也遇到了種種不便,不僅讓騎行感受打折,也影響了他們對城市探索的深度體驗。
葉女士夫婦今年雙雙愛上了騎行,每到週末他們都會騎着新車去兜風,然而目的地沒有專門存車的地方,限制了他們的行動自由。“兩輛車加起來近一萬元,雖然不是那種高端品牌,但也不算便宜。所以騎車出門最怕把車丟嘍,飯都喫不踏實。”葉女士說,她找餐廳時不看好評度,不看口味,得先看餐廳有沒有大玻璃窗,再看窗戶旁邊有沒有空座位。“我們會把車停在玻璃窗旁,坐在店內要保證一抬眼就能看見車,喫東西時也只能是速戰速決。”
“以前,我們都是開車去超市;嘗試綠色出行後,去超市也遇到了麻煩。超市周邊同樣沒有存這種車的地方,我倆只能一個人在外面看車,一個人進超市購物。”葉女士說,“我的車是可以摺疊的,但一些商場不讓帶着摺疊後的自行車進入,所以我們只能在商場的門外看看,就算是打過卡了。”
“爲了保證配速,很多公路車、山地車不僅沒有車鎖,也沒有腳撐。這就意味着車停下來只能靠着樹或靠着牆停放。要是一個人出行,連去衛生間都是問題。”如今騎行的人越來越多,葉女士希望一些熱門景點或商圈能設置專門的停車區,或引進智能停車設備,讓騎行者沒有後顧之憂。
記者查閱資料時發現,距北京不遠的天津,有越來越多的商業體、餐廳、咖啡店設置了騎行友好設施。在一些商場中,專門設有“室內自行車休息站”,騎友可在專業裝置上懸掛停車,然後就可以放鬆一下,逛逛商場或喝杯咖啡。一些休息站還可以給自行車充氣或進行簡單維修。周到的細節,讓騎行者有了滿滿的安全感和“被照顧感”。
魏翔認爲,面對城市騎行的熱潮,城市也應該適應休閒業態多樣化的變化,爲休閒騎行提供更多保障。“騎行遊還是個相對小衆的業態,我們無法指望所有城市爲騎行者提供統一的服務設施、標準和體系,但可以在供需上進行改變,餐廳、咖啡廳、公園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設施,比如看守、停放服務。多元化的出遊方式呼喚多元化的城市治理方式。”魏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