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藝術在香港展現勃勃生機

粵劇與嶺南畫派、廣東音樂一同被譽爲“嶺南三秀”。如今,粵劇元素走進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粵劇藝術被帶向更大的舞臺……

一件小了的戲服,是17歲的香港粵劇演員利文喆格外珍視的寶貝。

7年前,香港迴歸祖國20週年之際,利文喆與搭檔一同爲來港視察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演唱粵劇經典《紫釵記》之《拾釵》選段。“演唱結束後,習爺爺和我們一一握手。”利文喆清晰記得習爺爺的話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傳承下去,看到孩子們就看到了希望。”

粵劇被譽爲“南國紅豆”,是我國繼崑曲後第二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戲曲劇種。九聲六調、梆黃唱腔,絲絲粵韻早已滲透嶺南水土,滋養着粵劇藝術,令其不斷推陳出新、煥發強大生命力。

破土萌芽

“花月誓盟遊湖訂良緣,兩相繾綣似鶼鰈……”新界沙田大會堂外的露天廣場上,聲輝粵劇推廣協會正在舉辦一場別具特色的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表演。

“這是謝覺心,今年11歲,飾演許仙。那是黃灼均,今年12歲,飾演白素貞。”觀衆席前排正中,年屆八旬的聲輝粵劇推廣協會榮譽會長、香港八和會館名譽顧問劉千石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動作姿勢,如數家珍地介紹着。孩子們舉手投足有板有眼,劉千石不由得高聲叫好,眼神裏滿是欣慰。

劉千石是孩子們眼中的“大家長”。演出間隙,孩子們喜歡圍坐在他身邊,或挽着手、或靠着肩,聽他唱經典粵劇中的片段。劉千石說,小演員們的勤奮模樣,總令他想起年少時的自己。從藝數十載,劉千石懂得執着堅持對粵劇傳承的意義。

聲輝粵劇推廣協會(以下簡稱“聲輝”)成立於2003年,是香港代表性粵劇藝術團體,致力於向青少年推廣粵劇。身爲“過來人”,劉千石從不吝嗇對孩子們表演的讚美。只要有孩子們的演出,總會見到劉千石的身影。“粵劇這顆種子要細心呵護,多些鼓勵和認可,它自然會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這顆種子在利文喆5歲那年破土而出。其後10餘年,利文喆一頭扎進“聲輝”的排練室裏,不斷打磨自己的基本功,演出經驗日漸豐富。“我飾演過許仙、賈寶玉、周瑜、蘇秦等,粵劇讓我更加了解這些人物,故事中傳遞出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也深深吸引着我。”

傍晚,利文喆結束一天的繁忙課業,從學校搭乘地鐵趕到荔枝角與我見面。“粵劇表演包含‘唱做念打’(即唱功、身段、唸白、武打)四大技藝,對演員的基本功有嚴格要求。”利文喆認真地說,演員除了要做一連串身段繁多的高難度動作,連做帶唱一氣呵成,還要格外注重角色的情感表達。

“學業很重,我儘量抓緊碎片時間練習。”還有一年,利文喆就要參加DSE考試(即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來不及去“聲輝”練功,家就成了他的排練室。正值變聲期,利文喆感到自己的音調越發低沉,爲把每個音都唱好,他常常站在鏡子前,挑起眉毛,揚起嘴角,一遍遍調整發音和口型。

花開盛放

倔強而不失溫柔的柳玉娥,敬妻畏妻的陳季常,“提油救火”的蘇東坡……香港文化中心的音樂廳內,粵劇經典《獅吼記》之《跪池》選段緩緩展卷。臺上,顰笑皆傳神;臺下,情隨戲遊走。一折終了,掌聲雷動。

這是香港一年一度“粵劇日”的演出現場。由本地不同粵劇團體培訓的青年新秀輪番登臺,帶來多出深受劇迷追捧的摺子戲,如《雙陽公主》之《追夫》、《六月飛霜》之《大審》等。觀衆時而爲沉香歷險救母而感動、時而爲竇娥含冤受屈而揪心,在演員們的演繹下,一個個經典角色、一段段歷史傳奇重現舞臺,展現粵劇的獨特魅力和勃勃生機。

作爲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保留節目,“粵劇日”旨在推廣粵劇藝術,讓香港市民及海內外旅客多角度認識這一延綿數百年的文化瑰寶。香港特區政府先後設立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和粵劇發展基金,連續多年向基金增撥注資額。

前不久,《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4年度資助項目名單》公佈,香港有12個項目入圍,其中包括多個粵劇創作及表演。這也是香港粵劇項目連續第三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

“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經典粵劇《帝女花》是香港新生代粵劇花旦、穎施藝術中心主席林穎施的代表作之一。2023年,林穎施受特區政府駐滬辦的邀請,在慶祝香港迴歸祖國26週年活動中獻唱《帝女花》之《香夭》選段。同年,她憑粵劇《昭君出塞》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資助。

“這是國家對我從藝生涯的極大肯定,也是激勵和鞭策。”林穎施的演藝事業如花盛放,回望來時路,她感慨萬千,“國家的栽培、前輩的授業、自身的努力,都讓我更加堅定‘唱好中國戲曲’的初心。”

林穎施生於廣州、長於香港,兒時受父母薰陶,早早便與粵劇結緣。除了兒歌童謠,伴隨她走過童年的,更多是那些經久流傳的戲臺故事。她崇拜掛帥退敵的穆桂英,更景仰遠嫁塞外的王昭君,從這些人物身上,她深深領略到女子的大愛和堅韌,“我也要做這樣的女子,粵劇就是我畢生追求的夢想。”跑圓場、壓腿、拿頂、虎跳、吊嗓……在多年汗水的澆灌下,林穎施最終有了臺上的英姿。

進入香港演藝青年粵劇團後,林穎施第一部擔綱主演的粵劇是《無情寶劍有情天》。劇目公演前夕,父親突發急病,排練中的林穎施緊急趕回廣州見了父親最後一面。在處理完父親後事的翌日,她獨自一人踏上返程的火車,強忍悲痛完成表演。謝幕那一刻,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沉甸甸的悲痛和不捨瞬間襲來,林穎施淚如雨下,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戲比天大”四個字的分量。林穎施說:“中國戲曲能夠啓發思想和心靈,在此過程中,我也收穫了個人的進步和生命的豐盈。”

碩果遠播

走進外形宛如彩燈的建築,穿過帷幕的入口,步入堂皇的中庭,人們沉醉在濃郁的戲曲藝術氛圍之中。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東端的戲曲中心,自2019年開幕以來,已向海內外觀衆呈獻百餘套粵劇劇目。粵劇,這一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再次吸引大衆的目光。

戲曲中心是香港首個專爲戲曲而設的表演場地,其建成令香港粵劇界備受鼓舞。2024年適逢戲曲中心啓用5週年,廣受觀衆喜愛的“粵·樂·茶韻”節目迴歸茶館劇場,新排劇目《柳毅傳書》之《花好月圓》、知名紅伶羅家英首演的《追魚》之《觀燈》等一一亮相。相約三五知己,淺嘗“一盅兩件(意指一盅茶配上兩件點心)”,近距離體驗粵劇與茶館文化有機結合,成爲香港市民新的生活方式。

“傳統戲煥發新生命。”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喜上眉梢。多年來,戲曲中心普及粵劇的每項活動都有她的巧思。甚至在中心尚未建成之時,鍾珍珍已率先組織團隊在西九搭起大戲棚,邀請各路“大老倌(對粵劇名角的尊稱)”出演賀歲劇,創意之大膽、影像之新穎、氣氛之熱烈,令香港市民及旅客爭相探索粵劇文化、合影留念,掀起一波關注熱潮。

“香港的場地和觀衆都是國際化的。”鍾珍珍說,期望借戲曲中心這個舞臺,讓更多香港青年、內地遊客和外國友人瞭解粵劇這一寶貴的戲曲形式,進而將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粵劇與嶺南畫派、廣東音樂一同被譽爲“嶺南三秀”。2006年,粵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粵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如今,粵劇藝術在香港不僅有更加廣闊的舞臺,還在民間形成了更爲普及的氛圍,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粵劇元素。郵票就是常見的例子。迄今爲止,香港郵政已先後推出以“粵劇服飾”和“粵劇劇目”爲主題的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吸引不少“郵迷”“戲迷”熱烈追捧。更有趣的是,港幣紙鈔上也有小生與花旦的“身影”。爲推廣粵劇文化,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合三家發鈔銀行推出新版百元港幣紙鈔,統一以粵劇爲設計主題,並特意畫上綜合多個劇目角色而成的年輕演員,以示傳承之意。

最近,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多了一個新身份: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主任。3月底,中心正式揭幕,粵劇劇本及摺子戲翻譯、網上教學、中英文導賞等一系列工作逐項開展。

“我們的首部翻譯劇本預計於年內面世。”提及發展計劃,陳家愉滿懷期待,“正如中心的名字所寫,我們希望以研究爲先,通過翻譯粵劇曲詞、文本等形式,挖掘故事背後的文化典故,並善用網絡資源,將粵劇藝術精粹帶向更大的國際舞臺。”

“中心的受衆首要是年輕人。”陳家愉認爲,不論本地還是海外,只有年輕力量持續加入,粵劇纔會後繼有人。因此,她不斷在校內招募學生加入劇本翻譯團隊,或參與演出製作、或負責雙語導賞,以此培養他們對粵劇的興趣。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陳家愉說,希望爲粵劇藝術傳承傳播儘自己的一份綿力。

版式設計:蔡華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