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討論設計時,大多講的是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設計等,是以造物爲核心的物質設計。隨着時代的變化,設計的內涵悄然發生着變化。這幾年,設計已經從造物設計拓展到戰略設計、服務設計、交互設計、系統設計、體驗設計,大量的非物質設計讓大家發現,原來設計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從無到有地創造新的產業、新的就業模式、新的經濟和生活形態。在產業發展、城市更新、美好生活構築中,設計正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中國的深圳、上海、北京、武漢等城市先後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被授予“設計之都”稱號。作爲中國首個獲得“設計之都”稱號的城市,深圳經過16年的努力不斷完善設計生態,從當初的“世界工廠”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打開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空間。上海加入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10餘年來,創意和設計產業蓬勃發展,“設計之都”建設成效顯著,2022年,全市創意和設計產業總產出達1.64萬億元。到2025年,上海創意和設計產業總產出預計將超過2萬億元,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

繼科技推動的創新和市場拉動的創新之後,設計被視爲創新的又一部發動機。縱觀國際知名設計之都,莫不如是。例如世界著名“設計之都”芬蘭,有70%左右的出口是設計密集型出口,形成了良好的設計生態。何爲良好的設計生態?讓廣大民衆瞭解設計、崇尚設計,讓設計從業者有發展空間,讓消費者願意爲設計埋單,大家一起參與到設計的過程當中去,這就是良好的設計生態,也是一個理想的“設計之都”應該有的模樣。中國的許多城市正在往這個方向邁進。

舉辦城市設計周,是搭建設計生態的一個有效方式。自2009年北京國際設計周舉辦以來,上海、深圳、南京、武漢、蘇州、西安、青島、珠海等城市紛紛開展設計周活動。設計周承擔了城市更新、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產業更新等任務,覆蓋了設計師、設計愛好者、老人、孩子、原住民、新移民等羣體,這些任務與人羣的需求,是每一個身處全球化進程中的城市都會面臨的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設計周不僅是一次城市活動,一個創新設計的城市節日,更是一種鼓勵創新的城市風氣。

以北京爲例,北京老城現存的建築中既有元代的衚衕、明清皇城、北洋時期及民國建築、新中國十大建築,也有改革開放以來的高樓大廈。從城市肌理復原、建築修補、水電氣體系重建,到公共空間打造、交通系統梳理、服務系統和產業植入,再到垃圾回收、廁所革命乃至鄰里關係重建、歷史文化信息重譯,城市更新的複雜度遠遠超過推倒新建。北京國際設計周較早引進國際上有同樣問題城市的更新做法,也吸引了有相關經驗的設計師走進衚衕,開始了最早的更新實踐。如2010年啓動的大柵欄楊梅竹斜街項目,在北京首次提出城市有機更新、軟性生長的模式,以“有機更新”替代“老城改造”。現在,用城市更新方式盤活存量空間、改善生活和產業空間已經成爲北京和許多城市發展的共識。

在城市發展、構築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設計正在並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期待更多城市通過設計打通文化與產業的“任督二脈”,爲城市打造新經濟,爲產業注入新活力,爲公衆開啓新視野,呈現中國在城市更新、產業升級、民生改善、文化傳承等領域的創新思維和成果,用國際化的語言講述從歷史到未來的中國故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