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飛揚的碎屑,鋒利的金剛鑽在堅硬的玉石上一點一點刻出線條,勾勒出山勢的輪廓和松柏的枝幹。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的一間工作室裏,手握金剛鑽,攬下“玉器活”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薛春梅,站在一面1.2米高、2米長的大型屏風前,精雕細琢,耐心打磨。

“不破壞原材料外形,順應自然紋理,運用傳統文化題材,融合國畫的構圖進行雕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幅立體國畫,這就是玉雕的特色。”薛春梅說,她的從業之路從13歲就開始了。

玉雕行業又苦又累,薛春梅卻有股不服輸的勁頭,抓住一切機會學習。白天,她仔細觀察老師傅的刀法,甚至雕刻時的不同角度和力道都細細揣摩;晚上,她繼續在廢石料上苦練基本功;睡前,她將當天的心得梳理清楚。

1986年,揚州玉雕廠一改評比成品質量的方法,而是拿出一塊原料,讓大家把設計理念寫成論文。這次評比,愛動腦的薛春梅獲得了全廠第一,第二年廠裏將她升級爲設計員,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永駿,職業生涯迎來關鍵轉型。

和熟練工相比,設計員最大的挑戰是創作靈感。薛春梅記得,她第一次將設計圖稿拿出來“過堂”時,老師傅們圍坐成一圈,提出的修改意見之多,讓她在冬天裏額頭上直冒汗。怎樣提升自己?顧永駿將自己多年的經驗教給她:除了學習技藝之外,還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不斷豐富文化內涵。

薛春梅更加忙碌了。她不僅報名參加夜校提升學歷,還買來各類書籍閱讀:文學、歷史、藝術、建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獲得靈感。有一回,她在作品《嬉戲》快要完工時,發現一層層雕刻下去,孩童淡黃色的一隻腳上出現了一塊小小的白色斑點。她反覆揣摩,將小白點雕刻成鞋子,另一隻腳則雕刻成了光腳,把孩童天真淘氣的模樣刻畫得活靈活現,玉石上的“瑕疵”不僅彌合得天衣無縫,還成爲創作中的優勢。

40多年的從業生涯中,薛春梅除了在作品題材、表現技法等方面進行傳承延續,創作出《觀瀑布》《羅漢圖》《二十四橋》《人生福娃》等經典作品外,還創新融合了“南秀北雄”的藝術之長,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清新婉約、細膩俊秀”獨特風格。

“我將每幅大作品看成一幅幅小作品,每雕刻完一塊區域,就給自己打氣——又有進步了。有生之年,希望我能留下更多滿意的作品。”薛春梅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