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演藝空間只能是封閉的劇場?
陝西西安有個“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以逼真的場景和互動還原“長安”盛況,頗爲“圈粉”。遊客行走其間,可以看到唐代美人從名畫《簪花仕女圖》中走出,執扇淺笑;可以同琵琶女一起泛舟,與“白居易”相逢相識;還能登高遠望,欣賞萬邦使者來朝獻藝的盛況……在這裏,遊客不只是觀看者,也是演出的參與者,可以沉浸式感受唐風唐韻。類似這樣的演藝新空間,如今在各地蓬勃興起,爲演藝市場吹來一股新風。
作爲一種新業態,演藝新空間以其“新而奇”“小而美”等特點,更多地嵌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構成了對傳統演藝的創新補充。它跳出鏡框式舞臺的束縛,讓演出場地有了多元形態。無論是商業綜合體、產業園區、文化街區,還是古建築、老廠房、社區公共空間等,都可以變身演出的“舞臺”,讓人們在逛街、旅遊、參觀展覽時,甚至在回家途中就可以看一場精彩的演出。演藝新空間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便利、舒適的觀演體驗,滿足着人們多層次的觀演需求,爲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亮色。
演出場景更新,助力藝術形式創新。在演藝新空間裏,從劇目製作,到表演形式,再到觀演關係,都有了更多的創新和突破。比如,沉浸式青春劇場《恰同學少年》在湖南長沙橘子洲上演,遊客走進劇場即是“演員”,在觀劇和演劇中激發理想信念的力量;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將舞臺搬進“客棧”,觀衆席位就是“客棧”用餐區域,觀演互動創造了更多即興演繹,觀衆也在沉浸式觀演中與舞臺敘事達到更好的共情。由此可見,演藝新空間帶來的不只是空間上的“物理變化”,更是藝術上的“化學反應”,爲演出行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拓展了空間、注入了動力。
演藝新空間的興起,也打造了文化消費的新場景,發展出多種業態,形成了“戲劇+餐飲”“觀演+遊覽”等多種相互引流的商業新模式。在安徽省安慶市,由黃梅戲戲曲元素與新業態融合而生的文化藝術體驗館——小辭店受到歡迎。在這裏,可以喝咖啡、看展陳,還能體驗一把黃梅戲服飾及攝影,如果想聽一場原汁原味的黃梅戲,還可以移步旁邊的再芬黃梅公館。演藝新空間以多種業態銜接潮流,豐富了戲劇的產業鏈,給消費者帶來更新鮮有趣的體驗,爲激活文化消費注入新動能。
文化是一個城市最獨特的標識、最動情的表達。無論是活化利用古建築,還是創新融入商圈,抑或是改造原有演出場所,演藝新空間盤活了城市既有資源,讓優質的文化內容充實城市生活。各種文化新場景、新業態的不斷湧現,也在豐厚着城市的人文氣質,賦予城市獨特魅力。如今,“跟着演出去旅行”等文旅消費新熱潮不斷興起,展現着不斷成熟的文化IP賦能城市發展的潛力。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更加註重文化空間的打造、文化服務質量的提高,有利於擦亮文化名片,助力城市發展。
從老會館古韻傳新聲,到百年大戲院飄來咖啡香,再到寫字樓裏看演出……一家家演藝新空間驚喜亮相,一項項跨界新玩法引領風潮,“花式”創新的文化供給,譜寫着人文與經濟交融互動的新曲。推動演藝新空間健康快速發展,塑造“處處皆劇場,人人可藝術”的文化氛圍,一定能帶給人們更飽滿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