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蒙古族長調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阿拉坦其其格那天,她剛從青海回京。雖然快70歲了,但她依然奔忙於各地的舞臺、學校和培訓基地。2024年春季學期,她每週要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二連浩特等地的幾所中專、大學上課,課表排得很滿。今年初,她不慎扭傷腳踝,打了石膏,可她嫌礙事,不到兩個月就讓醫生拆了。
她的受傷,和忙碌地準備2月初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天津音樂廳的兩場“阿拉坦其其格與草原之聲內蒙古長調演唱團音樂會”有關。自2008年成立至今,“阿拉坦其其格蒙古長調傳承中心”已累計培訓1100多人次,這是中心首次舉辦專場音樂會。從聯繫演出場所,確定曲目後通過網絡把歌譜發給孩子們,叮囑家長督促孩子學歌、練歌,再把錄音發給她訂正,到寒假在烏蘭察布市藝術學校集中排練十幾天,阿拉坦其其格殫精竭慮。演出時,她喫了止疼藥,鞋裏墊着厚厚的紙,用華美的演出服遮住腳踝上的石膏,陪着她的30多名學員登臺,這些學員從學齡1年的8歲孩童,到學齡10餘年的高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還有烏蘭牧騎的專業演員。
《曠野》《真善俱美》《茂盛的夏季》《走馬》《送別》……演出涵蓋潮爾道、民歌、長調、短調及現代原創歌曲等,令觀衆沉醉其中。阿拉坦其其格壓軸演唱了《孤獨的白駝羔》和《金色聖山》,深沉蒼勁、典雅華麗,贏得熱烈掌聲。觀衆捨不得他們謝幕,她和演員們就再唱一遍《讚歌》。她說:“這次就是要用演出的方式鼓勵孩子們更積極地學習和傳承長調,也希望通過孩子們的歌聲讓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人們感受長調的魅力。”
千百年來,蒙古族長調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不息。牧民們歡聚時唱,勞作時唱,祭奠先人時唱,甚至在母畜不給幼畜餵奶時也唱長調來“勸奶”。近幾十年來,一些長調藝術家老去,年輕人生活方式改變,長調呈衰微態勢。2005年,“蒙古族長調民歌”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07年,阿拉坦其其格主演了國產電影《長調》,講述一位長調歌唱家遭遇生活變故後失聲,最終回到草原重拾信心的故事。影片也表現了流行藝術對傳統藝術的衝擊,讓她進一步認識到自己作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肩負的重任。
阿拉坦其其格演唱的《金色聖山》曾獲得國際比賽金獎,歌名“金色聖山”指的是她的家鄉內蒙古阿拉善盟海拔很高的巴丹吉林沙漠。她是牧民之女,姥姥、媽媽都是長調高手,三代女性將這首經典長調唱了半個多世紀。她說,青少年時期特別渴望跟專業的老師學唱歌,後來有機會到高校學習,老師們傾囊相授,讓她非常感恩,儘自己所能回報社會是她的夙願。
2008年,阿拉坦其其格用自己的積蓄在北京後沙峪建起長調傳承場所,後來家鄉阿拉善右旗在當地給她建了更大規模的培訓基地。她利用各種機會尋找喜愛長調的可造之才,在寒暑假無償教他們唱歌,還爲家庭困難的孩子補貼路費。如今,阿拉坦其其格的長調傳承培訓基地以阿拉善右旗基地爲總部,在北京、呼和浩特、包頭、克什克騰等地有8個分部。她還常到全國各地開辦講座,將長調藝術傳播得更廣。
蒙古族歌唱家拉蘇榮評價阿拉坦其其格是“把傳統和現代結合得最出色”的蒙古族歌唱家之一。她將美聲唱法與傳統長調唱法融合,創立了一整套自己的唱法,她培訓的學員從早唱到晚嗓子不累不啞。她除了教唱歌,更重育人,教孩子們學習蒙古族傳統文化,如傳統禮儀、習俗等,受到家長們肯定。
“我的理想是在一些大型晚會上有蒙古族長調節目。無論走到哪裏,蒙古族人都能爲當地人唱一首蒙古族民歌。”阿拉坦其其格說,已有學員會唱100多首長調。據悉,烏蘭察布市藝術學校計劃開設“阿拉坦其其格長調傳承班”,孩子們可以在這裏學習長調等藝術課程。阿拉坦其其格因此會更忙,可她說:“這是最近最讓我高興的事!”
阿拉坦其其格在音樂會上演唱的《孤獨的白駝羔》,歌頌了親情的偉大、家園情懷的真摯和生命的堅韌不拔。她憑藉卓越的藝術造詣、無私奉獻的胸懷,爲長調的薪火相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