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是人類寶貴而獨特的發展資源。剛剛過去的冬季,隨着冰雪旅遊不斷升溫,不少北方城市精美的冰雕、雪雕作品備受歡迎,背後不懼嚴寒、巧手匠心的冰雪雕刻師也走進大衆視野。近日,記者採訪了幾位冰雪雕刻師和相關專家,帶你看看冰雪雕背後的故事。
冰雪雕背後的能工巧匠
“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寒風凜凜,白雪皚皚,天卻湛藍。這個冰雪季,吉林長春淨月潭5A級風景區淨月雪世界裏各種各樣的冰雕和雪雕,美得讓人心曠神怡,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拍照打卡。據介紹,今年春節假期該景區接待遊客8.1萬人次,同比增長263.23%,收入同比增長421.52%。
讓天南地北遊客大飽眼福的冰雕、雪雕作品背後有一羣能工巧匠——不懼嚴寒、巧手匠心的冰雪雕刻師。
冬季是雪雕師於佔武最忙碌的時候。在淨月雪世界,於佔武全神貫注地雕刻着面前的作品。雕完一個細部,他退後幾步,從遠處審視作品。
天很冷,於佔武全副武裝,戴着護耳的厚棉帽、墨鏡。在雪世界主雪雕“龍騰盛世”前,於佔武自豪地介紹:“這個雪雕作品長70米、高13米,用了1.3萬立方米的雪,團隊合作,我們雕了一個月左右才完成。”
冰雪雕刻其實是個辛苦活。
“零下二三十度,基本上一天室外工作9個小時,手凍得疼,累時裏外一身汗,一停下馬上渾身冰冷。”於佔武說。
於佔武今年48歲,是吉林市人,在接觸雪雕之前,從事木雕工作。“木雕和雪雕有相通之處,但雪雕有自己的體現方式,重透視關係,多用線和麪來處理。”於佔武說,自己幹雪雕,一個是夥伴之間相互學,另外也要靠自己用心悟,邊幹邊學,多看多幹。
手藝日漸純熟,於佔武也常走出去。“幹了10多年了,既做雪雕也做冰雕,走的地方挺多,黑龍江、新疆等地都去過。”於佔武說,“雖然辛苦,也很快樂,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冰雪雕行業人才缺口不小
“必須有一份熱愛,才能把技藝傳承下去”
冰雕文化,在黑龍江哈爾濱歷史悠久。冬日,遊客走在哈爾濱街頭,晶瑩剔透的冰雕美景遍佈主要街路、交通樞紐和出入城口,成爲獨特的城市景觀,“冰城”名副其實。
精美的冰雕作品離不開冰雕師的精湛技藝。冰雕師是一個相對小衆的職業羣體,面對市場的旺盛需求,出現了從業人員不足的“難題”。
“培養一個成熟的冰雕師,至少需要3年時間,對審美、設計、雕刻都有要求。”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冰雪雕技藝傳承人張偉洪說,“必須有一份熱愛,才能把技藝傳承下去。”
冰雕師供不應求,帶來了相對可觀的經濟收益。“這個冰雪季,冰雕師的日薪一般在800到1500元左右,水平高的甚至可以達到2000到3000元不等。”張偉洪說,“如果是計件收費,那麼1.5立方米左右的冰雕作品一般收費在上千元。”
“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和相關統計,全省冰雪雕藝術職業從業人員在1000人左右,業餘從業者可能達3000人左右。從需求來看,冰雪雕行業人才缺口仍然不小。”黑龍江省美協冰雪雕塑藝委會副主任兼祕書長張鑫表示。
張鑫的另一個身份是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師。2008年起,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成立冰雪雕塑專業方向,至今已培養近200名高素質冰雪藝術人才。“作爲冰雪雕塑專業方向的教學實踐負責人,幾年來我們不斷調整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張鑫說。
2022年,哈爾濱師範大學與冰雪大世界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在冰雪大世界內建立“冰雪藝術體驗營”。“我跟學生們成立了志願服務團隊,開展冰雪藝術公益課堂,讓遊客和前來研學的小朋友瞭解冰雪歷史、體驗冰雪藝術。”讓張鑫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愛冰雪藝術並投身其中。
讓更多巧思在冰雪中綻放
“做好這份工作,也是在傳播冰雪文化”
先用電鋸把晶瑩剔透的冰塊原材料切割出大致形狀,之後手握平刀、扁鏟等雕刻工具,在已經初具雛形的冰塊上局部刻畫,隨着刀鋒舞動,冰雕師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逐漸具象化,威武的盤龍、優雅的鶴、憨厚的熊貓等冰雕作品逐漸成型。
“冰雪季一開始,每天10個小時站在室外和冰雪打交道是常事,很多冰雕師手上都有凍瘡,關節炎也成了常見病,但不管怎麼樣,心中的熱愛是第一位的。”張偉洪說,“做好這份工作,也是在傳播冰雪文化。”
“雪雕和冰雕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曹保明說。
冰雕美得珍貴,也被稱爲“消失的藝術”“遺憾的藝術”。“冰雕比賽獲獎的作品,最佳觀賞期只有10天。”最近修復了獲獎冰雕“龍牙”的冰雕師陳榮欣說,其實修復過程也並不神祕,對照另一顆龍牙,雕刻出一個大一號的龍牙,然後把金屬熨斗燒熱,將冰雕和龍牙連接的部分融化出平整的連接面並粘合起來。“這樣修復好的冰雕,基本看不出破綻。”陳榮欣說。
“生活和生產當中所產生的冰雕和雪雕,是冰雪文化的一種體現。”曹保明說,它融合了智慧積累、歷史傳承,以及豐富的想象、親情的傳遞、美好的回憶等,是自然、歷史、人文的代表性遺產,也是自然和人文保留傳承下來的珍貴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