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村莊,看一場藝術展覽

“老梁,上哪兒去?”“家裏來客了,我領他往村裏看看!”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村民梁樹森正帶着客人蔘觀。

如今的西口村,人文風景越來越多——漫步文化廣場,藝術作品隨處可見;走上山坡,南山鄉野藝術圈映入眼簾,不少雕塑散佈林間;山腳下,老村部被改成“看山藝術館”,辦起了攝影展……

這些變化,與一羣美院師生有關。作爲2023中國(阿爾山)旅遊大會的活動內容之一,“西口村藝會·2023阿爾山鄉村藝術季”此前在西口村舉辦。藝術季總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介紹,作爲承辦單位之一,自2022年9月起,清華美院便組織200餘名師生分10餘批次赴西口村採風調研。2023年暑期,還有多所藝術院校及設計機構的師生、藝術家,攜手西口村村民共同開展藝術創作,賦予這座小山村更多藝術魅力。

彎曲的柳條縱橫交錯,編織成哲羅魚的形狀;夜晚,LED燈帶亮起,魚兒彷彿在天空遊動。“這件作品叫《連年有魚》,是我們參與創作的。”西口村柳編傳習所負責人董亞麗說。

做了30多年柳編,董亞麗沒想過,有一天能與美院師生合作:“以前,我們做的大多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現在,柳條成了藝術品。跟遊客介紹起來,特別有成就感。”

《連年有魚》的主創設計者是清華美院教授林樂成。他從事纖維藝術研究與設計,第一次來到西口村時,就對村民手中的柳條產生興趣。於是,團隊成員就地取材,與村民共同創作。《連年有魚》一側的展覽標籤上,記下了12名共創村民的名字。

在林樂成看來,藝術來到鄉村,會煥發勃勃生機。廣袤的鄉村是創作的沃土,爲藝術作品提供了廣闊空間。

清華美院畢業生孔繁迪是90後,從小在城市長大,去年一年往西口村跑了好幾趟。村民家中的柴火棒,給他帶來靈感:“藝術作品爲何不能使用這種材料?木材來自森林,我想把它們‘搬’回森林。”

於是,孔繁迪蒐集了村民家中閒置的木材,按照自然地形錯落堆疊,配以斑斕色彩,與9名村民一同創作了藝術作品《層林疊浪》。在林間空地上,這件作品如彩虹般燦爛,如海浪般蜿蜒。

“看,我在西口造‘海浪’。”固定木材、刷漆……村民們一邊參與創作,一邊用短視頻的形式在社交媒體上記錄。“有村民說以後想把自己家改造成民宿,便於遊客賞景。我想,這便是藝術賦能鄉村的體現。”孔繁迪說。

藝術作品《高山流水》位於山坡上,山腳下便是靜靜流淌的河流;作品《盛宴》像一個展臺,登上可一覽山谷風光;“看山藝術館”開設“美麗鄉村進行曲”展覽,展出攝影專業師生記錄下的村莊故事……在西口村,藝術作品有村民參與的印記,許多村民都能爲遊客講述作品的寓意。

鄉村爲藝術增添生機,藝術的生機也浸潤村民的生活。

鮮豔的花束,爲西口村村民蘇麗紅家的家常菜館添了幾分生趣。“這是我家裏人裝飾的——看了別人的藝術作品,自己也想試試看。”蘇麗紅說,“村子越來越美,遊客越來越多,我們家飯館的生意也更好了!”

西口旅店店主商豔則拿着一件清華美院師生設計的T恤,請創作者一一簽下名字。“學生們住在旅店,我瞅着他們的設計作品都非常好,也想收藏幾件。2023年夏天,來我們家住店的客人多了,收入比前年同期多了1/3。”商豔說。

據介紹,西口村是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023年阿爾山鄉村藝術季期間,遊客數量累計約8000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過200萬元。

清華美院的學生們也很期待再來西口村。本科生孫倩與同學們在西口村完成了作品《遊歸—飛燕》,用彩色亞克力板製成燕子,表達遊子對家鄉的美好回憶和夢想。這次實踐讓她對鄉村全面振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希望隨着鄉村的發展,會有更多年輕人像燕子一樣歸來。”

“未來,我們計劃繼續在西口村開展學生社會實踐,讓同學們深入感受鄉村、創作藝術作品。”阿爾山鄉村藝術季執行策展人溫博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