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氣凝膠抗寒服在多個網絡購物平臺熱賣,一些商家聲稱這種新式服裝應用了世界上最輕、最隔熱的固體——氣凝膠,能實現輕薄保暖,
但也有消費者反映其穿着體感不佳。從事氣凝膠研究的科技人員表示,目前氣凝膠材料在生活場景的應用還不成熟,建議消費者謹慎購買。
氣凝膠看上去像是一塊“透明的煙”。“這確實是一種神奇的材料,它是世界上最輕的固體,也是導熱係數最低的固體。”從事氣凝膠研究的工程師汪博士對記者表示,用超臨界乾燥技術將溼凝膠中的水置換爲空氣,穩定形成納米尺度的固體骨架三維立體結構,氣凝膠便製備完成了。
與傳統隔熱材料相比,氣凝膠的熱導率極低。在僅幾毫米厚的氣凝膠板上滴幾滴水珠,再用高溫噴槍加熱,底面已被燒得通紅,水珠卻沒有絲毫沸騰的跡象。強大的隔熱能力,讓氣凝膠在航天領域有着廣泛應用,護送我國空間站各艙段飛天的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上,高性能納米氣凝膠隔熱氈就用輕薄的身體隔開了火箭發動機燃氣管路的熊熊熱浪,保護管路周邊的電子器件正常運轉。
正因如此,一些商家看中了氣凝膠的隔熱性能,市場上開始出現氣凝膠服裝等產品,利用氣凝膠複合材料減緩身體熱量散失,實現保暖效果。記者在購物平臺上看到,某商家生產的氣凝膠抗寒服售價在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根據其展示的專利文本,該抗寒服隔熱層是將二氧化硅氣凝膠顆粒分佈在聚酰亞胺發泡材料的泡壁,再貼合合適的面料,保證氣凝膠粉末不會溢出。
平臺上的數據顯示,該款產品已有上千名消費者購買,實際穿着後,不少消費者肯定了它的防風保暖效果,但也有消費者反映其並沒有想象中輕薄,且透氣性較差、體感偏硬,“不夠柔和貼身”、“像穿着泡沫塑料板”。
曾從事氣凝膠服裝產品開發的吳先生告訴記者,氣凝膠最大的缺點便是脆,由於它“減重”到只剩骨架,分子間作用力較弱,容易粉化,輕輕用力就能捏碎,自然也就缺乏服裝所需的柔韌性和懸垂性。在航天應用場景,這些缺點並不突出,但若製成服裝,在保暖的同時,還要考慮透氣、舒適、耐用等性能。氣凝膠布等複合材料的柔軟度、耐用性確實有所提升,但其中的氣凝膠含量會降低,保暖效果自然有減損。目前相關工藝還稱不上成熟,產量也受到現有技術的限制。
新材料的應用不會一蹴而就。“如果說新材料的實驗室研發是‘從0到1’,開發出走向日常生活的產品就要‘從1到10甚至100’,中間的過程是很漫長的。”汪博士表示,目前,科研工作者仍在不斷探索氣凝膠材料的應用場景,針對具體的使用需求揚長避短。期待未來,性能更優的氣凝膠複合材料能走進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