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徒步、露營、溯溪、滑雪、馬拉松……如今,戶外運動成了不少人休閒放鬆的重要選擇,且種類越來越豐富。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戶外用品行業市場規模超1900億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相關企業達20.4萬家,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戶外運動產業爲何這麼火?表面上看,隨着“泛戶外”概念的興起,原來少數人的極限探險變爲一種新型生活方式,戶外運動日趨輕量化、大衆化,不斷“破圈”。更深層次看,戶外產業是一種體驗經濟,它的火熱背後,是消費者對三種“和諧”體驗的需要。

首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百萬年前,人類就在大自然中生活,天爲蓋、地爲席、花草爲友;現代社會,人們雖然棲身於鋼筋水泥的“叢林”,但崇尚自然仍是本能。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重返戶外,其實是另一種“回家”。在戶外,可以在天然氧吧中吐故納新,小到一花一葉、大至浩瀚星辰,都可以感受其中的生息奧祕,“詩與遠方”有了更爲生動具體的展現。

其次是人與人的和諧。今天,戶外運動已經不只是一種運動,更是時下年輕人流行的交際方式之一。三兩知己於湖面上泛舟,一家三口在山野間共遊,一羣夥伴在篝火邊歡笑……在種種社交場景中,個人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在自然空間裏,人們共築了一個溫馨的情感空間,在互動中感受着不斷湧動的情感。

最後是人與自身的和諧。戶外是純天然的“良藥”:文學大家朱自清漫步在夜晚的荷塘月色中,感受到了一種超然物外的自由;“戶外達人”海明威則酷愛在河畔露營垂釣,於休閒中感受到一種充盈的專注感。可見,在大自然裏,人們常常能感受到靈魂的自主與身心的自由。這正應了那句話,“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不過,戶外運動帶來的和諧體驗中,偶爾也夾雜着不和諧的雜音。有些是不文明行爲:部分遊客亂丟垃圾、踐踏草坪,破壞了自然環境。有些則是行業問題:少數徒步團缺乏資質、管理混亂,部分商品價格虛高、質量欠佳等。基於這些亂象,不少人也給“戶外熱”潑了盆冷水:如果不能走上正軌,“戶外熱”會不會只是一陣風,來去皆匆匆?

其實,對於一個行業來說,“野蠻生長”階段免不了有亂象出現。但增長紅利期過後,行業能否扛過低端淘汰、提質換擋的陣痛,纔是從“網紅”轉向“長紅”的關鍵。未來,中國戶外產業還需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等5部門印發《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引導道路、水電、排污等設施向露營場地延伸,提升戶外運動服務供給質量。產業發展也有了新的進步,許多國產戶外企業已從代工、貼牌轉向自有品牌經營,不斷推出“戶外+”新玩法。戶外運動與研學、旅遊、康養、影視、節慶會展等相結合,產業鏈條進一步延長。

根據預測,2025年,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有望達3萬億元。戶外就像一座橋樑,一面連着“綠山青山”,一面連着“金山銀山”。隨着中國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中國戶外產業的蛋糕將越做越大,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