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的越劇演給更多人看

悠長的戲腔,能否跟上時代的節奏、贏得更多人的關注?一場場演出,讓我找到答案。最近,越劇《新龍門客棧》場場爆滿,自今年3月底上演至今,已演出130餘場,其中一場演出的網絡直播吸引了近千萬人次觀看。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創作團隊,用執着和熱情讓許多年輕觀衆漸漸走近越劇、瞭解越劇、熱愛越劇。在劇中飾演賈廷的我,也因此被不少觀衆所熟識。

吸引年輕觀衆走進劇場的,少不了形式的創新:沉浸式觀演、影像元素的運用、戲曲程式化基礎上的即興演繹等。而將年輕觀衆的心真正留在戲中的,則是內核的守正:聲腔設計保留了不同越劇流派的基調,對打、過招等段落借鑑傳統戲的精華,主題曲使用越劇早期的“吟哦調”……飄帶拖曳,環佩叮咚,鑼鼓琴絃皆有戲,舉手投足都是“招”。與其說,越劇的走紅是種現象,不如說,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被喚醒的必然,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的必然。

學了18年戲,我對戲曲的“真功夫”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劇中,被觀衆們津津樂道的把盞比武“名場面”,是演員們通過多次武打“切磋”練就的。起初排練時,動作並不是很熟練,拳拳到肉,一天下來淤青不少,一直磨合到動作乾淨利落爲止。正如一位00後觀衆看劇後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整個舞臺被‘考究’二字沁潤着,是有‘真功夫’的中式美學”。

從起初學“技法”,到後來學“方法”,認識在逐漸加深,舞臺上的角色也越來越生動。還記得,茅威濤老師在教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前兩天親身示範,之後便開始與大家探討人物的思考方式、行爲邏輯。沿着這種創作思路,我在劇中嘗試用肢體動作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融入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努力讓角色立起來。事實證明,只有刻苦的基本功訓練,才能在舞臺上呈現行雲流水的美感;只有深入觀察和體驗生活,纔會讓戲曲動作更具藝術表現力;只有懷着對藝術的赤誠熱愛並付出恆久努力,才能讓作品打動更多人。我常覺得,真正吸引年輕觀衆的,其實是戲曲追夢之心。這是對真的追求,也是對美的熱愛。

永遠在學習,一直有目標,始終在創造,這是我和同事們的共識。今年是女子越劇誕生百年,敢於創新的特質、深厚的觀衆基礎,讓這個劇種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從上世紀40年代的戲迷俱樂部,到如今開始着迷越劇的年輕觀衆,從不爲一桌兩椅模式所限的創新,到如今越劇在各個藝術門類中吸收養分的創造……越劇向前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在劇場中、在生活裏與觀衆共同完成的。

越劇正青春。把青春的越劇演給更多人看,是我的心願。我願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分子,踏踏實實演戲,認認真真創新,以實實在在的好作品吸引更多觀衆走進劇場、走近文化,努力把火熱的“流量”變成經得起時間考驗和觀衆檢驗的“留量”。

(作者爲浙江小百花越劇團青年演員,本報記者王瑨採訪整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