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雙12”落幕,但數以萬計的購物直播間仍舊人聲鼎沸。多家調查機構數據顯示,直播購物已成爲熱門消費渠道。
同時,“直播間有假貨”的消息也層出不窮,食品服飾品質參差不齊,珠寶首飾價格糾紛不斷。有上當了的消費者很是不解:明明直播時眼看着主播現場鑑定,當場出具鑑定證書,爲什麼到手的仍舊是假貨呢?
上海闢謠平臺調查發現,直播購物涉及多個環節,“眼見爲實”並不能讓人放心。
“看到不少直播間在賣翡翠,晶瑩剔透,比線下便宜不少,我就動心了。沒想到5000多元全部打了水漂。”消費者餘先生十分後悔。
此前,喜歡翡翠的他被社交平臺上的“種草帖”吸引,發現很多直播間都有“產地直銷”翡翠,品相好、價格合理,而且都有鑑定證書。對於他提出的問題,主播一一回應,包括近距離展示翡翠、鑑定證書等。
在看了數晚直播後,餘先生決定下單。付款數天後,餘先生確實收到了相關掛件及鑑定證書,帶有中國計量認證CMA標誌,並顯示掛件爲“翡翠(A貨)”。餘先生不放心,將掛件送往國家輕工業珠寶玉石首飾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位於上海的一個檢測站複檢,卻被告知產品爲“漂白充填翡翠”,即俗稱的“B貨”翡翠。
上海闢謠平臺向多家直播平臺的珠寶類商家詢問,產品是否有鑑定證書?有的商家說,產品自帶證書,均來自具備資質的鑑定機構。也有商家說,他們不發放鑑定證書,而是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先將商品寄往平臺指定的鑑定機構,由鑑定機構鑑定完成後,再將鑑定證書、產品一同寄給消費者。
與此同時,以“假證書、假鑑定”爲主題的灰色產業鏈,進一步讓直播間假貨有機可乘。
當前的鑑定機構,常見的有企業自設鑑定機構、研究機構或行業協會檢測中心、經相關部門授權的檢測機構等。名目繁多,良莠不齊。
如果企業通過自設的檢測機構爲自家產品鑑定,無異於“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可信度要打個折扣。
也有檢測機構被發現是商家造假的幫手,出具假冒鑑定證書。比如,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曾查獲某珠寶鑑定企業在未經檢驗檢測的情況下,向委託人出具了符合國家標準並蓋有CMA標誌的假鑑定證書。
還不能排除不法分子假冒鑑定證書和防僞扣。上海警方近日通報,有消費者從直播間購買所謂“專業平臺鑑定爲真”產品,到手後卻發現是假貨。經調查,犯罪嫌疑人未經授權私自開模印製電商平臺專屬包裝箱、防僞扣等包材,用假包裝、假防僞扣在直播間裏爲假冒商品披上“正品”外衣。警方共收繳假冒電商平臺品牌標識的包裝箱、防僞扣等170餘萬件。
以上種種顯示,“有證書就是真”並不靠譜。 本報記者 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