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7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廣播電視局承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執行的第20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如約而至。
2003年,爲期一週的“2003廣州國際電視紀錄片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13個國家和地區的147部紀錄片報名參加,最後,中國紀錄片《老鏡子》獲得評審團大獎。這場首開國內先河的研討會,就是今天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開端。
2023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已經成長爲中國歷史最久、亞洲體量第一的國際紀錄片節。本屆,將有156個國家和地區7280部紀錄片共襄盛舉,達到2003年創節之初的近50倍。來自國內外的近千家機構、4000多名專業人士參加。
從不斷摸索,到突破成長,迎來20歲生日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實現了從紀錄片學術研討會、紀錄片大會到比肩國際一流紀錄片節展的華麗轉身,成爲國際紀錄片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鑑的一扇重要窗口。
從廣州出發,擁抱世界。20年來,廣州見證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不斷壯大的歷程。每年12月,來自國內外的衆多紀錄片行業的大咖、專家、從業者、影迷等匯聚在這座“最懂紀錄片的城”,交流、探討、評優、交易……共享這場屬於紀錄片人的文化盛宴!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岸
圖/組委會提供(除署名外)
守正創新,今年徵集作品是2003年的近50倍
敢爲人先,勇立潮頭。2003年,首開國內先河,首屆廣州國際電視紀錄片學術研討會和中外優秀紀錄片展播活動在廣州舉辦。2005年,首個引進國際最具市場潛力方案提案模式。2012年,首次設立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榮譽。2016年,首創“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2020年,首創“雲上”提案······
始於2003年的紀錄片節,始終秉持着“紀錄中國、連接世界”的宗旨,致力於推動中國和國際紀錄片的交流與合作。20年曆程,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已經從當初一個小型的地方活動發展成爲亞洲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節之一, 也成爲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的紀錄片專業節展活動。
徵片數量、質量、參會人數和交易金額均不斷攀升。本屆紀錄片節共吸引來自156個國家和地區的7280部作品報名參展,達到2003年創節之初的近50倍,範圍輻射全球過半數的國家和地區。其中,包含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3234部作品。
同時,本屆紀錄片節市場活動將建設全球紀實節目資源全覆蓋、更具國際化和便捷性的版權交易平臺。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紀錄片商店已完成版權交易逾9萬分鍾,每年的交易持續穩步增長,力爭將中國的紀實內容推廣至全球。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連續六屆獲得“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2022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被列入《“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是全國唯一一個入選的國家級專業紀錄片節。與40多個國際著名紀錄片節、電影節及相關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成爲中外文化交流互鑑的一扇重要窗口。20年來,累計吸引3.3萬多部作品參評參展,上萬人次國際嘉賓出席。
國際“朋友圈”越擴越大
2015年開始,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先後與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陽光紀錄片節、亞洲內容產業峯會、亞洲廣播聯盟等國際紀錄片專業節展和行業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朋友圈”越擴越大。中國的《老鏡子》《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風起洛陽》; 波蘭的《有個女孩叫達莎》《何庫勒闖世界》; 捷克的《與海豹和睦相處》……20年的歷程,全球無數打動人心的紀錄片佳作,從這裏出發,在這裏展示,到這裏交流。
作爲一個國際性的紀錄片盛會,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立足本土,輻射世界,爲國內外紀錄片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權威性和知名度明顯增強。
記者從組委會獲悉,本屆參展作品中來自境外的作品有6480部,佔總報名數量的89%;來自亞洲地區的佔比41%,爲六大洲中最高,歐洲報名作品數量緊隨其後,佔比33%。國際作品中西班牙、印度、伊朗三個國家的參評數量位列前三。
除了參展的數量多了,本屆徵集的作品質量也保持上升趨勢。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紀錄長片《生生相息》、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紀錄長片《堅毅之旅》、斬獲九大國際影展獎項的動畫紀錄片《歐若拉之晨》,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攝影、最佳紀錄片《大雨之間》等多部曾在全球頂級電影節展上獲獎或入圍的作品位列其中。
行業裏的國際“大咖”今年也將紛紛到場。英國謝菲爾德國際紀錄片節、新西蘭邊鋒電影節、地中海歐洲紀錄片市場、達卡紀錄片提案大會、曼谷國際紀錄片節、塞爾維亞紀錄片影人協會6家節展代表,英國BBC Studios的行業發展執行官、美國公共頻道發行公司國際銷售總監、法國電視臺國際銷售副總裁、日本廣播協會NHK及韓國廣播公司KBS等多個紀錄片製作大平臺的資深業內人士都將蒞臨本屆紀錄片節。
“中國故事”廣州啓航,揚帆出海
本屆“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共徵集到37個國家和地區的235個方案,最終,22個優秀案例進入最後展示,將與國際國內“決策人”直接面對面交流。
2016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啓了“中國故事”提案大會,聯合海內外專業機構以及一流節展, 推廣優秀方案到海外,引進優秀國際方案。促進國際聯合制作,實現國內和國際紀錄片各個環節的資源共享。近年市場口碑佳作《棒!少年》《中國梵高》等,都曾獲過“中國故事”最佳提案。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不僅推動了“中國故事”和中外市場買家、機構精準對接,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還將通過“中外合拍”“聯合制作”等方式,助力“中國故事”揚帆出海,從而讓世界讀懂中國。
而更多優質的“中國故事”,將在本屆紀錄片節上展示、綻放。包括歷時12年創作,以張大千生平時間線講述中國傳統藝術如何走向世界的作品《萬里千尋》;入圍瑞士尼翁真實影展的紀錄長片《在少林》;聚焦青少年成長的作品《少女與馬》《風起前的蒲公英》;聚焦女性命運的作品《密語者》《上海少女》;飽含社會人文關懷的作品《人間旅途》《水讓我重生》等。
《我們的清明上河圖》《人生第二次》《大地之上》等多部優秀作品,則凸顯了紀錄片“國家相冊”“時代影像志”的功能,分別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人民的美好生活、青山綠水的大美中國等多個角度,展示中國的壯美圖景。
據組委會介紹,相較往屆,本屆紀錄片節徵集的作品裏,中國導演選題更加多元,優質作品比比皆是。
爲何廣州是最懂紀錄片的城?
這裏看紀錄片、拍紀錄片的氛圍濃厚
廣州開放、包容、進取的城市氣質,給紀錄片產業的發育提供了絕佳土壤。而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發展、壯大,與廣州這座城市的觀衆也有着很大關係。
作爲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展映品牌,金紅棉影展2012年初具雛形,2014年正式設立。每年12月,到廣州看全世界最新、最好看的紀錄片,與國內外行業主創“大咖”交流,已經成爲全國紀錄片影迷每年翹首以待的保留節目,也是不少廣州人的生活方式。
這裏不僅有來自全球的紀錄片新作、精品,還有最專業的影迷、放映團隊,有充滿熱情的志願者。電影院、圖書館、高校、藝文空間、書店,處處都可以是紀錄片的放映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成爲每年“金紅棉影展”的高頻詞,形成了獨特的紀錄片觀影文化。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副祕書長張鸝還記得, 2020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紀錄片大師弗雷德裏克·懷斯曼的經典之作《廉價公屋》,在金紅棉影展進行展映,三個多小時的放映無人離場。另一部懷斯曼的力作《波士頓市政廳》也在當年的金紅棉影展中舉行中國首映,在四個半小時的時間裏,懷斯曼延續了其“零採訪,零旁白,絕少配樂”的純觀察式拍攝手法,大家不僅沒覺得枯燥,反而都看得全神貫注。2016年,金紅棉影展的開幕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在中山紀念堂放映,雖然當晚天氣很冷,但近2000人的大廳座無虛席,一票難求。放映結束,導演蕭寒等一衆主創與觀衆交流得不亦樂乎。那個寒冷的冬夜,因爲一羣熱愛紀錄片的人而變得溫暖。“通宵馬拉松觀影”,市民們一晚連看幾部紀錄片也不嫌累,觀衆當中有中國人,也有外國留學生,有年輕人,也不乏中年人帶着孩子來觀影。張鸝說,是觀衆、市民們的熱情、專注,共同造就了那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夜晚。
廣州觀衆不僅愛看紀錄片,也愛拍紀錄片。本屆紀錄片節上,77歲的廣州市民盧綺萍最新長片《聊聊紀錄片》,將在主會場放映。被稱爲“市民導演”的盧綺萍阿姨是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老朋友”, 2003年,已經退休的盧綺萍在報紙上看到了與紀錄片節相關的新聞,立馬前往環市路的藍寶石影院觀影,從此,紀錄片在她的內心也種下了一顆種子。在《聊聊紀錄片》裏,呈現了盧阿姨與85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受訪者探討紀錄片的動人故事。
“我既然熱愛這座城市,就有責任去記錄它。”盧綺萍曾說,能在70歲成爲紀錄片導演,要感謝廣州,是這座城市給了她創作的激情和拍片的靈感,是這座城市爲市民提供了衆多的公共學習資源,是這座城市裏的業內大咖以及志願者們,無私地給予她關心和幫助,才讓她在七十歲的年紀,開出夢想之花。
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輪驅動
2018年,由曾經擔任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官方電影總導演顧筠女士擔任總導演的系列紀錄片《廣州故事》,亮相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儘管放映時已經是影展最後一天,但《廣州故事》放映的消息一出,觀影名額立刻“秒光”,最終,主辦方又臨時增加了座位。
《廣州故事》以廣州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爲視角,通過不同層面、不同行業“廣州人”的視角,構築了改革開放背景下廣州經濟社會民生髮展的全景式畫卷。近年來,《穿越海上絲綢之路》《廣府春秋》《海上來客》《溼地的力量》等多部作品榮獲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優秀推優作品的稱號,廣受觀衆歡迎。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帶動廣州文化建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劉瑜梅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經過了多年的積累和沉澱,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爲廣州的文化事業發展帶來多重積極意義。一是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展示了廣州城市新形象;三是傳承嶺南優秀傳統文化。
目前,廣州成立了廣州市非虛構影像創新發展中心,通過行業研究、行業活動、內容研發、數字科創等多種形式,探索內容應用場景的拓展和數字化作品形態的多樣性。積極構建“五個一”產業生態體系,即:一個紀錄片節、一個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一個紀錄片博物館、一個數字紀實產業園、一個智慧視聽雲平臺。從實體到雲端,從市場到學術,從人才到資金,全環節覆蓋紀錄片產業鏈。
數讀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2003年:廣州舉辦了首屆以“歷史·文化”爲主題的廣州國際電視紀錄片學術研討會和中外優秀紀錄片展播活動。13個國家和地區147部影片參評。
2004年:更名爲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成爲當時國內唯一的國際紀錄片交易平臺。23個國家和地區的115部影片報名參會。
2011年:大會正式更名爲“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683部作品參評。
2012年:首次設立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
2013年:打造了以“節目評優、市場交易、業內交流、專業論壇、 國際培訓和公衆展播”六大實體內容爲架構的專業節展,共設置38項子活動,吸引了來自72個國家和地區的2071部紀錄片參與,促成紀錄片交易合約價值總額1.5億元人民幣。
2014年: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共3054部/集紀錄片參加了評優、展播等活動,刷新亞洲地區紀錄片節紀錄。從此,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成爲了亞洲參評作品體量最大的紀錄片節。
2016年:來自111個國家和地區的4059部作品參評參展,刷新亞洲紀錄。首創“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節展交易額達到近4億元人民幣。
2017年:參會人數高達3014人,共有113個國家和地區的4239部/集作品參評參選,節展達成的意向交易額爲5.19億元。
2018年:122個國家和地區4542部/集作品參評參展,境外作品比例達54%。達成意向交易額8.62億元。
2019年:130個國家和地區的3441部作品參評參展,吸引國內外695家行業機構參與,舉辦95場專業國際論壇……節展意向交易額達到8.88億元。
2020年:126個國家和地區的3227部作品參評。
2022年:本屆紀錄片節在線上舉辦,但仍吸引了125個國家和地區的3670部紀錄片參評參展。
2023年:本屆紀錄片節共吸引來自156個國家和地區的7280部作品報名參評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