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老牌古典音樂節,如何作出“青春態”?

2023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專訪藝術總監及團隊揭祕節目策劃及運營思路

25歲古典音樂節,如何作出“青春態”?

2023年舉辦的第25/26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日前閉幕,在爲期24天的28場多類型演出中,音樂節倡導的“共未來”主題向觀衆作出了清晰的藝術詮釋。經過一年延期舉辦後,迴歸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同時交出了一份“創辦25年的音樂節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答卷,在人們早已習慣劇院日常演出、交響樂團常規音樂季演出的文化消費背景下,這個老牌音樂季品牌究竟該如何作出不同,吸引新一代的年輕觀衆?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與她的團隊經過一整年的思考,給出了答案:“音樂、青春、未來、態度這四個關鍵詞,是我們對屬於這一代人的音樂節下的定義。”

呈現青年音樂家的“無限可能”

從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始,夏秋交替的時節,北京的音樂愛好者都能看到國際知名樂團、音樂家帶來的新作,本土音樂家的“絕活”。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地掀起了一陣建設劇院與音樂廳的浪潮,徹底改變了以前音樂演出無處舉辦的境地;中國愛樂樂團於2000年成立並推行職業化,隨後全國各地的交響樂團也紛紛開啓自己的職業化道路……在演出頻率越來越密集、交響樂團運營日趨專業化的背景下,一個古典音樂節該如何呈現新面貌?藝術總監鄒爽覺得,在2023年首要呈現的是一種青春的面貌:“古典音樂從來不是,也絕不應該是死氣沉沉的音樂,只要想到有那麼多偉大的音樂作品其實都是出自青年時代的作曲家之手,就不應當有此誤解。”

從2023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演出編排上,就能窺見音樂節對青春的重新定義——鄒野全新創作的《聆聽劉天華》致敬音樂傳習所的先驅,所傳遞出的勃勃英氣指引今日的青年人前行;由青年藝術家領銜打造、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聯合出品的海頓歌劇《月亮的世界》,呈現了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最天馬行空的想象遇到當代青年人的張揚個性後,會有什麼樣的火花;青年中提琴家、柏林愛樂樂團中提琴首席梅第揚首次與他在柏林的“同事”們一同回家,在他的BMF首秀上展示了中提琴這件冷門獨奏樂器的強大表現力;此外還有青年鋼琴家張浩天,以一場古典音樂與數字藝術相結合的音樂會引領BMF進入NFT時代……他們通過一場場音樂演出詮釋了年輕人擁有“無限可能”。

北京國際音樂節是目前唯一一個堅持每年爲青年音樂家頒獎的國內古典音樂節,其設置的BMF青年音樂家獎於2017年創辦,此後的每一年音樂節都在努力支持中國青年音樂家登臺,助力他們迅速成長,到目前爲止,只有琉森音樂節(青年藝術家獎)、薩爾茨堡音樂節(青年指揮家獎)等少數國際知名音樂節創辦了類似獎項。在本屆音樂節中,也能看到這些獲獎年輕人成長中的“不設限”,如本屆BMF青年音樂家、天才華人爵士歌手林冰,在十月爲北京觀衆呈現了其古典音樂背景與爵士樂天賦完美融合的風格;還有指揮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與新古典室內樂團聯合組成的“北京國際音樂節節日樂團”,以德沃夏克《自新大陸》爲音樂節收官的青年指揮家金鬱礦,自從數年前他所創建的新古典室內樂團摘得BMF青年音樂家獎後,此次登臺展現了其藝術技藝上的迅速成長。

用作品表達大衆關注的“生活議題”

除呈現古典音樂的專業性和年輕一代的新面貌外,北京國際音樂節還在思考,如何藉由作品去表達大衆關注的生活議題。本屆音樂節中的《田園星球》演出先給出了一個答案。迎來新任音樂總監黃屹後,首次登臺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廣州交響樂團獲得了第二十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年度藝術家殊榮,此次他們攜手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帶來了《田園星球》中國首演。在演出中,每名觀衆可以用手機APP參與演出,每個觀衆的選擇都會影響這部劇的結局究竟是“樂觀”還是“悲觀”,“這其實是在向每名觀衆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們這個藍色的田園星球究竟會何去何從,其實是源自每個人的選擇。選擇樂觀地面對未來,併爲之付出全部的努力,正是我們的態度。”北京國際音樂節策劃團隊表示。

同樣探討這類命題的還有新版貝拉·巴托克歌劇《藍鬍子城堡》,經典的友情故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了新的解讀——當我們越明確自己的目的,越明確自己想如何投資自己的時間,就越可能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個人追求和人際關係網絡,形成適合自己的友情經驗。還有作曲家郝維亞的中國首部科幻歌劇《七日》,其以半舞臺的形式作爲一個未來異空間,展望未來人工智能與人類共存的時代,以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係爲切入點,用歌劇表演形式引起討論,作出對人類生存意義的終極思考。

要推出更多屬於未來態度的作品

即便2023年有了新的主題延展,但鄒爽及她的團隊迴歸到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內核,認爲音樂節終究還是要圍繞着音樂進行,一切也都應該是爲音樂服務,“‘名家名團’模式是基礎配置,在演出策劃上我們應該大膽地尋求突破,要讓新銳的、跨界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節目出現在音樂節的舞臺上。”

所以在2023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上,除了能看到鋼琴家斯蒂芬·霍夫的獨奏音樂會、譚盾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帶來的武俠三部曲、張潔敏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繹的劉索拉《大鬧天宮》等系列名家高水平的演出,還有來自歐洲的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的音樂家們與來自中國的新古典室內樂團的音樂家們坐在一起,分別由英國指揮家約翰·華納與中國指揮家金鬱礦指揮演出,用音樂聯繫世界,一起“共未來”。在海頓的《月亮的世界》舞臺上,導演易立明打造出超時空概念舞臺空間,將古典藝術與未來藝術相拼接,將音樂、戲劇和舞臺美術的融合發揮到極致。青年鋼琴家張浩天帶來的古典音樂×數字藝術鋼琴獨奏音樂會中,北京國際音樂節通過本場音樂會首次發佈了數字藝術收藏品,張浩天、數字藝術家DaDa(笪秋焱)、藝術總監任冬生與現場觀衆一起互動,徹底顛覆了音樂會體驗,也詮釋了數字藝術、區塊鏈、非同質化代幣……這些新潮的概念,到底與古典音樂有什麼關係?

回望已結束的音樂節,開啓規劃未來的北京國際音樂節,鄒爽有了一個較爲完整的答案:“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最具創新力的藝術機構,我們要將音樂節帶到更多的年輕人身邊,通過青年音樂家集結的熱情,打破傳統的觀演模式,將音樂進一步融入我們的生活方式,爲觀衆提供更多融入古典音樂文化的途徑;尤爲重要的是我們要激發更多的年輕藝術家展開前沿思維想象的音樂創作,爲更多的青年才俊提供機會,推出更多屬於未來態度的作品,用青年集結的音樂力量向世界發聲。”

採寫/新京報記者 田偲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