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鹿楊
近日,昔日的“國產女裝第一股”拉夏貝爾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序。至今,拉夏貝爾在港交所停牌已將近9個月。
作爲曾排名國內第一的國產服裝品牌,它的直營門店一度遍佈大街小巷,如今爲何淪落至破產境地?記者梳理發現,不只是拉夏貝爾,80後、90後熟知的森馬、美特斯邦威、艾格等曾經風靡一時的國產“快時尚”品牌,也正遭遇利潤暴跌的窘境。
黃金時代直營門店近萬家
作爲全國首家在港股和A股雙平臺上市的服裝企業,拉夏貝爾誕生於本土服裝品牌崛起的黃金時代。
拉夏貝爾成立於1998年,恰逢國內服裝產業由代工模式轉向打造自有品牌模式的時期,拉夏貝爾抓住了這一機遇。2003年以後,公司加速拓展門店。
當時的拉夏貝爾風光無限,2014年於香港聯交所上市,2017年公司登陸上交所主板。根據天風證券2017年的一份研報,拉夏貝爾市場佔有率排名全國第三,佔比達5%,且排名前兩位的均爲國際品牌,拉夏貝爾實際在國內服裝品牌中排名第一。
拉夏貝爾2017年赴上交所上市的招股書聲稱,“未來三年內,將在現有的7147家零售網點的基礎上,再增加約3000個直營網點。”事實上,拉夏貝爾確實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了線下門店的數量,到2017年底擁有了多達9448家門店。
瘋狂擴張走向破產重整
門店擴張拉動了公司營收規模的快速增長。2018年,拉夏貝爾營收規模首次突破百億元。不過,從傳統零售時期闖出來的拉夏貝爾堅持重資產的直營模式,規模提升的同時,潛在風險也隨之而來。
記者梳理拉夏貝爾近年來的財報發現,2018年起該公司就陷入了虧損的泥沼,去年營收規模已降至1.98億元,淨虧損高達10.72億元。
直營模式下過高的固定成本費用支出,導致公司在銷售增長乏力的情況下盈利水平大幅下降。重壓之下,2019年拉夏貝爾一年間關閉了4391家門店,如今僅剩約200家門店。
對於服裝品牌而言,設計是核心競爭力。拉夏貝爾曾被消費者稱爲“中國版ZARA”,然而近些年其設計更新速度顯得力不從心。
數據顯示,ZARA每週兩次上新,每年上新約1.2萬款。相較ZARA,拉夏貝爾顯然不夠“快”,也因此漸漸讓消費者覺得不夠時尚。伴隨着國外快時尚品牌和國內新興的時尚品牌湧入,拉夏貝爾的消費客羣加速流失。而近些年電商和直播帶貨的興起,更讓快時尚品牌的性價比優勢大受衝擊。
2022年4月,上交所決定終止拉夏貝爾A股股票上市,2023年2月,拉夏貝爾也在香港聯交所暫停股票買賣。另據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公告,拉夏貝爾已被審查確認債權金額3.43億元,涉及133家債權人,走向破產清算。
服裝新品牌緊抓零售新風口
與拉夏貝爾類似,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真維斯等國產快時尚品牌都過度依賴擴張門店的老路。真維斯曾有2000多家門店,美特斯邦威門店數量曾高達5220家,班尼路在2012年就開了4404家門店……如今,這些品牌在年輕人眼中成爲“老氣橫秋”的邊緣存在。
與之相反,另一批服裝新品牌,抓住電商與社交營銷的零售新風口,正在崛起。
電商與直播,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購物,突破傳統門店對“快”的定義;社交零售將銷售變成“種草”,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新消費需求。
今年“618”,女裝品牌UR同時拿下天貓、抖音、京東女裝品牌銷售榜的第一名,另一家國產女裝品牌MO&CO排在天貓女裝品牌銷售榜的第三位。除了在電商平臺風生水起,以UR爲代表的新國產服飾品牌還將社交營銷玩得遊刃有餘。
例如,UR官方賬號在小紅書發起“半個娛樂圈都在穿的UR”話題,通過曬出明星、網紅同款穿搭發揮帶貨效應。到目前爲止,在小紅書搜索“UR穿搭”,已有超過23萬篇筆記。與此同時,UR線下門店的開店速度也很剋制,截至2023年,其在全國100多個城市開設超過300家門店。
拉夏貝爾的大起大落也給其他國產服裝品牌敲響了警鐘。面對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快時尚品牌能否走出困境?一位資深鞋服行業分析師表示,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浪潮下,快時尚品牌要避免過度追新對資源的消耗,不妨放慢腳步,在營銷創新、設計創新和品質提升上發力,重塑品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