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廣闊瑰麗的古蜀大道,解鎖色彩千變萬化的青銅面具……近日,多個“三星堆”IP展覽落地或宣佈即將亮相北京,雖然幾乎不展出文物原件,但也憑藉體感互動、聲光影交互等看展體驗,吸引了不少觀衆。這些“無文物”的沉浸式展覽注重以數字技術營造身臨其境之感,讓文物古蹟、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
沉浸式三星堆展覽扎堆上新
翠綠的山谷裏停留着螢火蟲羣,當觀衆觸摸展牆上的螢火蟲,就會觸發展示神祕古蜀文明的動畫。記者在隆福美術館的“你好!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現場看到,一系列互動體驗區成爲了展覽的亮點:360°環幕呈現了古蜀國在時空長河的變化;3D多媒體投影技術讓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動起來;還有當觀衆觸摸流沙屏上的閃亮字符時,可以領略三星堆文物風采。
無獨有偶,位於北京751園區的751普辣斯光影館,“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國寶全球巡展”展示了12K超高清文物數字影像,觀衆可以在展廳通過VR“走進”三星堆考古大棚,漫遊考古坑。遇見博物館798館今年12月將展出“遇見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以數字光影技術重現三星堆的社會發展、祭祀禮儀以及自然崇拜。
近年來,以敦煌、三星堆等爲主題的沉浸式展覽逐漸走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化館協會沉浸式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卜希霆談到,隨着沉浸式體驗產品和服務的湧現,越來越多的文博展覽正在成爲吸引新生代羣體的打卡點和聚集地,有效激發了Z世代青年傳統文化參與動力。“沉浸式體驗以其遊戲性、互動性、參與性等多元屬性,備受廣大觀衆尤其是年輕人青睞,成爲文博文旅消費的時代趨勢。”
與博物館實物展覽互爲補充
“傳統的文物展覽往往將文物置於玻璃櫃中,輔以簡單的標籤和平面展板,大衆可能比較難以直觀感受到文物之美。而在一些沉浸式文物IP展覽中,觀衆可以與文物互動、參與故事情節,獲得更加豐富和個性化參觀體驗,還能夠欣賞數字藝術的美,獲得新的審美價值。”中數藝互動科技創始人王泊喬認爲,沉浸式文物IP展覽作爲博物館實物展覽的補充和延伸,通過數字藝術的再創作,可以讓觀衆多維度欣賞文物,並激發對文物的興趣與理解。
在卜希霆看來,對文物的數字化轉化,一方面打破了文物遺產保護的時空界限,讓文物走出去,無遠弗屆地傳遞文化遺產信息、傳播文化遺產價值;另一方面,數字化手段有助於打破文物保護的侷限,讓觀賞者可以近距離、全方位、多感官體驗珍貴文物,還能通過數字化手段修復、補全、仿真還原文物的歷史樣貌,爲觀賞者提供賞心悅目的觀展體驗。
如今,參與沉浸式文物IP展覽策展的主體不僅有收藏文物原件的博物館,還有獲得IP授權的商業機構。“數字技術大大豐富了博物館的新形態,進一步提升觀衆體驗。未來,隨着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優勢將更加突顯,虛實融合技術將進一步推動博物館向沉浸式博物館躍進,爲博物館的多元化呈現和體驗帶來更多驚喜。”卜希霆說道。
不止於“炫技”更要有文化內核
記者觀察到,目前沉浸式文物IP展覽的呈現手段以光影秀爲主,部分展覽在社交網絡上的評價褒貶不一,“除了看光影之外收穫不大”“內容太單薄”等成爲網友吐槽的焦點。王泊喬直言,當前部分展覽存在三類問題:“一是內容質量低,缺乏對文物本身的深入研究。數字技術是一種賦能,沉浸體驗文物IP展覽不應忽略文物文化內容的研究,要避免膚淺地採用數字技術。二是技術質量低,技術故障或設備粗製濫造會直接影響觀衆的體驗。三是觀衆參與度低,不能帶來充足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文博機構發展沉浸式體驗,不能一哄而上,必須量力而爲、量體裁衣。”卜希霆說,沉浸式文博展覽不能一味“炫技”,過度迷戀於“光影變幻”,而缺乏對文化遺產價值的理解與鑑賞。只有立足文化創新與傳承,才能賦予文化遺產更爲持久的“沉浸式”魅力,讓人們真切體會到中國優秀文化的魅力。
王泊喬建議,創建傳統文化數字化保護平臺,進一步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與科技創意的深度融合。通過科技賦能讓文化遺產變得更加生動、鮮活、有趣,真正融入當代生活,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羣衆。
(圖片均爲隆福美術館“你好!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