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菜市場”的關注度和討論度不小,到一個新的城市旅遊,當地的菜市場成了熱門打卡地。(10月16日《揚子晚報》)
鄭也夫在《城市社會學》裏寫道:“人有一種本性,叫作人往人處走,哪兒人越多,越會吸引別的人來。”菜市場,正好是這樣一個“聚人氣”的煙火之地,不僅聚集了小攤小販,如今還變成了年輕人的打卡熱門地。根據美團、大衆點評的數據,今年夏天,“菜市場”搜索量環比增幅超120%,相關攻略筆記數增幅超110%,評價數增幅超170%。這些數據,足以佐證菜市場的“出圈”程度。
事實上,年輕人青睞菜市場,大多是新鮮感和真實感使然。菜市場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的底色,紅紅黃黃、綠綠白白,每一幀畫面都是生活最真實、最新鮮的素材。濃濃的生活氣息輕輕撫慰年輕人浮躁的心,緩緩調動他們對生命的熱情與信心。正如季羨林在《逛菜市場》一文中寫到:“肥大的水蜜桃、大個兒的西瓜、又黃又圓的香瓜、白嫩的鮮藕,擺在一起,競妍鬥豔。我眼前彷彿看到葳蕤的果子園、十里荷香的池塘、翠葉離離的瓜地,難道這不是一幅美妙無比的圖畫嗎?”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往往讓年輕人無暇充分體驗生活的細節,而菜市場卻是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新奇場所。所以,走進菜市場、充分接地氣,不失爲一種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菜市場突然“出圈”,和其本身的轉變是分不開的。歷經城市治理與更新,不少地方的菜市場早已面目一新,集食品生鮮、快消品於一地,融傳統文化與流行元素爲一體,儼然演變成社羣多功能聚合中心。比如廣州“東山肉菜市場”,常常登上老廣美食榜單,粵味十足、價格“美麗”,有人形容“30元就能喫到扶牆”。這些轉型後的菜市場功能多樣、性價比高,可謂“好喫好玩好拍照”,在年輕人的社交羣中火起來自然順理成章。
古龍曾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安排了一個情節:一個虯髯大漢四顧茫然,不知該往何處去時,信步走進了一個菜場,聞着空氣裏混雜的空氣,虯髯大漢的心情卻開朗了,因爲他知道,這代表着鮮明和生動,是生命的活力!年輕人愛上菜市場,不正像是虯髯大漢茫然無措時的選擇?你可以說它是一種“迴歸”,但我更傾向於說它是一種發展——它是加速後的勻速、浮躁後的平和。 (庹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