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領略南宋官窯瓷的美

72歲的新加坡歸僑葉國珍說,自己這一生主要就做了一件事——“復活”數百年前的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

從18歲入行至今的54年裏,葉國珍幾乎整日與泥巴爲伍,在火熱的窯爐邊度過了大半輩子時光。憑藉一腔熱血和無限執着,他成功恢復了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在陶瓷科學藝術領域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讓更多人領略到南宋官窯瓷的美。

當青瓷遇上亞運會

一件清淡素雅的琮式瓶,讓人一看便能聯想到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琮琮”;一件線條優美的瓷觚,正是亞運頒獎花束的花器原型;多件瓷盤底部,排球、舉重等運動項目的簡筆畫圖樣令人眼前一亮……在杭州第19屆亞運會期間,亞運村技術官員村文化小屋內的一面青瓷作品牆吸引人們不時駐足觀賞。牆上的27件青瓷作品形態各異、釉色瑩潤,其中藏着不少與亞運相關的“妙筆”。

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葉國珍及其團隊是這批青瓷作品的製作者。“第19屆亞運會在杭州舉辦,這是杭州人民的一件盛事。我想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爲杭州亞運會獻上一份賀禮。”葉國珍介紹,他和女兒葉佳星及團隊成員歷時兩年,用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創作了 30多件蘊含亞運元素的青瓷作品,展列在亞運村的技術官員村、媒體村和運動員村,向各國來賓展示南宋官窯瓷文化的魅力。

其中的琮式瓶寓意尤爲深遠。“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內圓外方,有包容天下之意。宋代仿照玉琮,出現了青瓷琮式瓶,成爲南宋官窯的經典器型之一。我希望借這件琮式瓶展現杭州敞開懷抱迎接亞洲各國運動員的開放與包容。”葉國珍說。

葉國珍已年逾古稀,但一提到杭州亞運會,他就幹勁十足。從挑選原料,到配方過秤,再到出料把控,在亞運村展列的每一件青瓷作品,他都親自經手、嚴格把關,確保件件是精品。

在亞運村開展的中國傳統非遺文化展示活動期間,葉國珍每次都會親自到場,與運動員們交流互動。“爲什麼瓷身有裂紋卻能不漏水?”南宋官窯瓷獨特的冰裂紋片勾起不少外國運動員的好奇心。葉國珍耐心講解背後“門道”:“瓷器的厚釉之下是薄胎,釉和胎材料不同,膨脹係數有差異,在窯內1300攝氏度高溫下燒造時內胎是沒有裂紋的。”

葉國珍和葉佳星還在運動員村精心準備了素坯彩繪、碎瓷拼貼、瓷器修復等多項互動體驗項目,手把手帶外國運動員體驗南宋官窯瓷製作的樂趣。

“杭州亞運會是一場體育盛典,也是一次文化交流盛會。”葉國珍說。亞運會期間,一名尼泊爾射箭運動員在亞運村看到青瓷盤上的射箭圖樣,嘖嘖稱讚,興奮地找到葉國珍交換名片,詳細詢問青瓷的製作技藝。“我們來自不同國家,通過杭州亞運會這一平臺相遇相識,並且走近彼此的文化,這是多麼美好的緣分。”葉國珍說。

迎難而上,恢復失傳技藝

說起葉國珍與南宋官窯瓷的故事,時間還要拉回到54年前。

1969年,葉國珍從老家福建莆田來到浙江杭州投奔兄長,進入當地陶瓷廠工作。1957年召開的全國輕工業廳長會議指出要恢復五大名窯生產。機緣巧合之下,年輕的葉國珍受命着手恢復失傳近800年的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

“開弓沒有回頭箭。”54年後,葉國珍依然將自己與南宋官窯瓷結緣的1969年視爲至關重要的人生節點。50餘年裏,他踏遍杭州烏龜山西麓的南宋官窯古窯址,從萬千碎瓷片中破解數百年前的古瓷理化結構;歷經數千次試驗燒製,終於找到南宋官窯胎釉配方組成中的重要原料。

作爲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南宋官窯是南宋朝廷專門設置的皇家御窯,由當時頂尖匠人負責,享有盛名。南宋官窯瓷以“紫口鐵足”“粉青釉色”“冰裂紋片”和“厚釉燒造”四大特徵聞名於世。

“要復原正宗的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除了找到原料之外,還必須解開胎釉配方、制瓷工藝、燒造技術三大祕密。”葉國珍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制瓷如同在窯爐鍋裏做飯,米、鍋、柴與溫度、火候、時間等因素相互影響,每一項失之毫釐,結果可能差之千里。“17種原料配方,72道工序,道道不容出錯。燒窯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藝技術。”葉國珍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經過2000多次窯燒實驗,葉國珍終於在通紅的窯火中迎來了一套滿足四大特徵的南宋官窯瓷作品。同年,在仿南宋官窯瓷國家級鑑定會上,南宋官窯瓷複製品通過專家一致認證。

1991年,位於烏龜山西麓的南宋官窯博物館成立。新的難題隨之而來——南宋官窯瓷“紫口鐵足”的奧祕在於其原料主要爲烏龜山紫金土,而博物館成立後,南宋官窯原址的紫金土無法再作爲原料。

葉國珍再次迎難而上。他埋首鑽研配方,在無數次試驗後,成功破解了採用杭州紫金土替代烏龜山紫金土的原料配方密碼和工藝技術密碼。1991年,該項科學研究及技術發明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與南宋官窯瓷打了一輩子交道,葉國珍練就了“一指功”“泥上飄”“火沫眼”等制瓷獨門絕技。他創作的仿南宋官窯雙弦貫耳瓶、仿南宋官窯夔龍葵口盤等多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如今,葉國珍每天大部分時間仍在窯爐旁度過。窯爐邊的一張大桌上,整齊擺放着葉國珍精雕細琢的十餘件大型素坯。“我的人生信條就是‘生命不息,創作不止’。”葉國珍說。

近距離感受官窯文化

走進位於杭州市蕭山區的南宋官窯藝術館,碩大醒目的禮器、小巧精緻的茶具等近2000件青瓷作品有序陳列。牆上,一幅幅老照片記錄了葉國珍爲恢復和傳承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付出的努力。

這座成立於2005年的南宋官窯藝術館濃縮了葉國珍與葉佳星父女二人的心願——讓南宋官窯瓷走近民衆、走入尋常百姓家。

“過去,官窯由皇家宮廷畫院制樣,宮廷委派督陶官監窯督燒,瓷器全部歸宮廷獨享,燒廢之器就地打碎堆埋,絕無從窯場流入民間的可能。因此,南宋官窯瓷現在存世不多,大多收藏於博物館中。我父親恢復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後,很多杭州市民聞訊都想一睹官窯真容。這就讓我們有了成立藝術館的想法。”葉佳星介紹,藝術館成立18年來,始終免費對外開放,“如果因爲門票阻擋了民衆近距離感受南宋官窯文化的腳步,那就有違父親的初心了”。

目前,葉佳星是南宋官窯藝術館館長,也是“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的她,大學畢業後跟隨父親的腳步,也走上了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傳承和發展之路,至今已有20多年。

父親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的匠心深深影響了葉佳星。她深知,要把“玩泥巴”做成一份事業絕非易事,而要爲古老的南宋官窯文化注入長久生命力,更是任重道遠。

爲了讓更多年輕一代瞭解南宋官窯文化,2010年,葉佳星在藝術館內開辦了南宋官窯瓷藝體驗中心,主要面向青少年開展各類研學項目。在藝術館入口處的一間寬敞教室內,數十臺拉坯機一字排開。每到假期,許多孩子來到這裏,在參觀青瓷作品之餘,親手體驗拉坯、上釉、燒窯等青瓷製作全過程。“每年參加體驗中心研學項目的孩子達萬餘人次。這種沉浸式參觀體驗讓越來越多孩子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葉佳星說。

在葉國珍父女二人的努力下,曾居“廟堂之高”的南宋官窯瓷爲更多普通人所瞭解、所喜愛。他們製作的青瓷作品還走出國門,赴日本、美國、法國、意大利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參展,並且亮相聯合國總部,成爲向世界展示中國宋韻文化的重要載體。

“如今,許多東南亞親友和我們一道努力,共同推動青瓷‘出海’。我們制瓷團隊規模也越來越大,已有40餘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宋官窯瓷將走上更加廣闊的舞臺。”葉國珍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