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廣燕
如何不出國就能在家門口欣賞到世界各國藝術名家的珍品?伴隨數字技術的發展,高精度複製的世界名畫進入了許多展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願望。一方面這類展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藝術普及,吸引了爲數不少的觀衆;另一方面,名畫複製品屢登“大雅之堂”也引發不少爭議——有人認爲無法“一睹真容”就失去了走進展廳看畫的意義,複製品的濫用也有損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權威性以及消費者的利益。
名畫複製品躋身衆多展覽
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的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梵蒂岡博物館的拉斐爾壁畫《雅典學院》,敦煌壁畫《九色鹿》……在近年來京城舉辦的許多展覽中,國內外諸多名畫以高保真複製的形式亮相展覽。上海東一美術館正展出的“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展覽中,由於波提切利最重要的《春》與《維納斯的誕生》兩幅原作不能離開意大利佛羅倫薩,展覽在烏菲齊美術館的特許授權之下,採用最新科技與手繪結合的方式,以1∶1尺幅高仿還原製作了這兩幅名作,彌補了原作無法出國的遺憾。
除了國外珍貴展品,部分脆弱的古代繪畫也藉由影像複製等方式與觀衆相見。此前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成果展”,涵蓋了從先秦到明清的歷代重要畫作,是國內藏品與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繪畫珍品的一次集合匯聚。雖然展覽展出的不是原作,卻爲觀衆一覽中國曆代繪畫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與此同時,不少展覽曾因爲展出複製品畫作而引發爭議。觀衆吳先生直言,一些商業展覽對展品信息的標註不清晰,有混淆真假作品之嫌。“尤其是既有真跡又有複製品的展覽,看宣傳以爲都是真跡,實則複製品居多。”觀衆林先生則表示,對於不可能出國展出的國外展品,展方經過授權進行高品質複製,自己是可以理解的。“因爲我們在展廳裏也可以近距離看大尺幅複製品的細節,聽到詳細的講解。但是重要的是票價要與展品水準相符,我不能接受的是複製品展收原作展的價錢。”
複製品很難還原原作質感
對於策展中大規模使用複製品是否合理這一問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部主任李垚辰表示,複製品分很多種類,不能一概而論。“目前比較多的是通過高精度印刷手段呈現的複製品。複製品作爲一種教育資料,對於公衆瞭解藝術的發展和歷史有一定的作用。對於一些特別珍貴,展出條件要求特別高,或者已經佚失的作品,在無法展出原作的情況下,可以用複製品來替代展出,使展覽更加完整。”
“一般來說,一個展覽不適合用大量的複製品,因爲複製品會失去很多原作上重要的信息,有藝術方面的,也有歷史方面的。藝術作品除了形和色之外,很重要的是質感,這一點複製品很難達到,還可能對觀衆產生誤導。”李垚辰談到,如果確實要用複製品做展覽,不能僅作展示,而是要加入美育知識,通過不同時空作品的聯結,啓發觀衆對於藝術與歷史的深入認識。
“觀衆來到美術館和博物館,是奔着欣賞原作之美來的,我認爲以名家作品展覽的噱頭大規模展出複製品,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爲。”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魏祥奇說,高清複製的名畫,與原作有天壤之別。“數字高清複製畫,製作得再逼真,也是光滑的噴繪平面,失去了原作的物質性、空間性。原作所擁有的氣韻,是任何精細製作的複製品都無法比擬的。”
複製品展陳需進一步規範
目前,不同展覽主辦方對複製品的標註做法不一。記者日前在某文藝復興主題的展覽中,發現複製品的展簽上並未標明其複製身份,只留有原作名稱與創作年代,有誤導觀衆之嫌。在魏祥奇看來,展覽對複製品的使用應當受到嚴格限制與規範。“在非常有必要的情況下,比如重要藝術家的大型回顧展中,一件佚失的又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可以用複製品作爲輔助資料進行展示,但展示方式不能像原作一樣裝裱,要與原作拉開距離,還要有清晰的標識,讓觀衆一下就知道這是印刷品。”
在部分商業展覽中,複製品對原作的色彩、質感還原度不佳,引來觀衆吐槽。李垚辰認爲,展覽應標註複製品的來源和精度,通過提供足夠的信息讓觀衆對其還原度做判斷。“無論是展出原作還是複製品,展覽主辦方都應該精益求精,給觀衆獻上最好的視覺盛宴。對低劣的複製品進行包裝,以世界名作的噱頭進行營銷的展覽,在某種意義上是在傷害觀衆的情感,損壞行業的信譽,對於藝術行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儘管複製品能讓觀衆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審美價值,與千里之外的名畫“相見”,但是原作的價值仍然不可取代,讓複製品在展覽中“挑大樑”“唱大戲”要慎重。業界呼籲對複製品的展陳進行規範引導,同時通過引入更多優質展覽資源,滿足人們對欣賞世界文化藝術佳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