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韓軒)在古剎中看舞蹈表演,讓行進的舞蹈表演在文化街區與市民互動……昨天,中國舞蹈家協會2023年環境舞蹈展演(北京)在石景山區拉開帷幕。12個風格各異的舞蹈節目在承恩寺、模式口文化街區和法海寺接連上演,舞蹈突破劇場,走向了人文景觀,走到市民身邊。
中國舞蹈家協會環境舞蹈展演自2018年開始舉辦,今年的展演打破了以往以工業建築、自然景觀爲主的環境設置,走到歷史悠久的人文建築和文化街區中。
承恩寺大殿前的空地上,一位男舞者“揹着”一個圓形道具做成的“殼”,在磚石地上演繹着《蝸牛》。湯成龍是《蝸牛》和《觀》這兩個作品的編導,演出中,他也饒有興趣地觀察着自己的作品和這座古剎之間碰撞的火花:“這兩個節目已經是成型的,但在這裏演出,《蝸牛》更有力地表現出舞者與地面的接觸,《觀》放在大殿前面,背後是古建築,左右有兩塊碑,桌子就放在中間,給人很不同的感覺。”
在承恩寺的展演包含7個作品,在不同的點位看完不同的舞蹈表演,就繞着古剎走了一圈。展演的第一篇章結束後,觀衆走出承恩寺,沿着模式口文化街區向西而行,表演就在行人如織的路上開啓。
忽然,經典音樂劇《貓》中《回憶》的片段響起,一羣身穿紅粉色衣衫、將臉化裝成老鼠模樣的女舞者在道路中間亮相,不一會,裝扮成貓的男舞者在道路一側的臺階上現身。在這個《貓和老鼠》的舞蹈中,男舞者和女舞者一會兒兩兩起舞,一會兒分兩隊走到街的兩邊,在古街區的臺階與道路上演繹喜怒哀樂。
路過的行人紛紛駐足,有正在遛彎的大爺大媽,也有來逛街區的年輕人,還有不少快遞小哥也停了下來,向演員隊伍的方向張望。一個節目結束,人羣行進的方向中馬上有另外一個節目開始表演。前一個節目參與表演的舞者,也化作觀衆,在人羣中快樂地拍手。《貓和老鼠》節目結束後,舞者方正言和小夥伴們在一家古香古色的店前合影,“在這裏表演太沉浸式了,和觀衆距離這麼近,都能看到他們臉上的反應。”家就住在模式口附近街區的張大爺也看得興高采烈,“我第一次看到家門口有這麼多人跳舞,希望他們常來,讓我們街區的文化和歷史有更多人知道。”
作爲此次環境舞蹈展演的第三篇章,舞蹈《蓮花》在模式口文化街區不遠處的法海寺上演。院中正殿前,古樹白皮松之下,時而一聲鳥鳴,典雅莊嚴的《蓮花》更顯得意蘊悠長。“環境舞蹈展演走出劇場,環境變了,整個氛圍就變了,作品會與新的環境產生新的關係與連接,這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能把舞蹈藝術與觀衆之間的距離拉近。”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員卿青說,她期待着看到更多環境舞蹈演出,尤其是舞蹈家在環境中的即興創作。
據悉,本次展演由中國舞蹈家協會、石景山區人民政府主辦,也得到了北京歌劇舞劇院、西安歌舞劇院、香港舞蹈團等機構及北京閒舞人工作室、顏荷舞蹈劇場等新文藝羣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