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高倩)秋夜,大運河沿岸,北京藝術中心外幕牆亮起“繁星”點點。19時,越來越多的人流匯聚而來,觀衆們走過簡潔而寬闊的長廊,奔赴一次與音樂的特別約會。昨天,副中心三大建築之一北京藝術中心迎來測試演出,這座被期待多時的地標性“文化糧倉”距離正式開幕運營的日子又近一步。
北京藝術中心包括1800座席歌劇院、1550座席音樂廳、1000座席戲劇場、500座席小劇場、650座席綠心露天劇場以及排練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藝術展廳、公共休閒等公共服務用房。今年5月,綠心露天劇場率先上演公益演出。目前,音樂廳是首個具備使用條件的室內劇場。步入音樂廳,眼前頗有豁然開朗之感,許多觀衆下意識舉起手機,按下快門——“山地葡萄園式”觀衆席開闊舒適,色調典雅;寬22米、進深15米的舞臺可容納四管編制交響樂團,中央正後方是一架奧地利裏格爾管風琴。
幽藍色燈光伴着演出即將開啓的鐘聲灑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就位,著名指揮家張弦登臺。兩聲飽含力量的重音噴薄而出,隨後,澎湃的旋律盡情傾流,貝多芬在兩百年前寫下的《大廈落成》序曲與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震撼共鳴。
在這場意義非凡的“璀璨新章”音樂會上,著名小提琴家寧峯應邀而來。2007年,他曾亮相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首演,16年後,他以浪漫主義巔峯之作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送上一份來自老友的祝福。“在這裏登臺,我深感榮幸,同時,作爲音樂愛好者,我也非常高興北京又有了一座世界級的音樂廳。”寧峯說。音樂廳的聲場效果給他留下了相當驚豔的印象,“我在臺上非常享受這場演出,好的音樂廳會讓演奏家更加投入,呈現出更富感情的表演。”
對音樂廳而言,聲場效果堪稱“靈魂”,相關測試是測試演出的重點內容之一,上半場演出結束後,一個“圓球”被搬到舞臺中央,它便是測試聲源。在觀衆滿場時,測試聲源會播放由低頻到高頻的掃頻信號,由工作人員持麥克風在觀衆席的5個區域進行持續測試。
“滿場測量是最接近實際演出的測量條件,它要求現場觀衆作爲人體吸聲面,安靜地坐在位置上,而且需要忍耐測試時發出的噪聲。”北京藝術中心聲學設計團隊之一、上海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聲學及劇院專項設計研究所所長楊志剛介紹,“對建築聲學測量來說,這是一個很苛刻的條件。99%的廳堂驗收測試都只能是空場測試,能夠進行這次滿場測試非常難得。”之後,專業人員將根據最終指標給出最佳的返音板高度設置等建議,持續完善劇場的聲學體驗。
聲學測試進行的同時,在觀衆未必留意到的角落裏,許多工作正如空氣般“無形”而緊密地展開。“我們也通過這場演出進行了交通、停車、安檢、流線、引導標識與無障礙設施等重點工作的專項測試,全面展開對劇場接待能力和周邊配套的壓力測試。”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江濤說。測試演出的觀衆主要由藝術家、樂迷、媒體代表等專業人羣組成,“我們準備了調查問卷,從不同維度收集大家對演出效果、劇場體驗、配套服務等各方面的意見,方便後續不斷完善和優化服務流程與標準,爲北京藝術中心正式開幕運營做好充分準備。”
據悉,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已成爲北京藝術中心首支進駐的藝術團體,今天,他們與張弦、寧峯繼續帶來第二場測試演出。10月下旬,指揮大師捷傑耶夫將攜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來訪,這將是北京藝術中心迎來的首個外國藝術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