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師嬋
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產生於四川盆地的古蜀文明與中原地區的華夏文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明等一道,構築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然而古蜀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獨樹一幟,又有着與衆不同的奇譎瑰麗。
作爲古蜀文化的兩次高峯,三星堆、金沙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都體現了古蜀人奇特而深刻的宇宙觀,比如被稱爲“太陽樹”“宇宙樹”的青銅神樹;擁有着千里眼、順風耳,外形奇異如“外星來客”的縱目青銅面具;神似宇宙飛船方向盤的青銅太陽形器……古蜀文明的這些特點,跟建立在奇異想象力之上的科幻文學,調性上十分契合。可以說,古蜀文化就是科幻文學創作的一個富礦。
太陽神鳥
提到古蜀文化與科幻的關係,不可不提及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太陽神鳥。太陽神鳥爲商周時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於金沙村,是金沙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發現。
太陽神鳥圖案分內外兩層,均採用鏤空的方式表現。內層圖案爲等距分佈的12條弧形齒狀芒飾,像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太陽。外層圖案由4只逆時針方向飛翔的鳥構成。這個圖案,講述的是一個“金烏負日”的故事,《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有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山海經》中的烏,指的是“三足烏”,它是一種有着3只爪子的鳥,外形像烏鴉。這些神鳥,揹負着太陽,完成了太陽每日東昇西落的運行。
這個神話,首先體現的是古蜀人的“太陽崇拜”信仰,在古蜀人的認知裏,太陽具有誕育萬物的超自然力量。對於那4只飛鳥和12道光芒,也有學者解釋爲:4只飛鳥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輪迴;12道光芒,代表了一年12個月——這其實是古蜀人的一種天文觀。
在科幻文學中,有一種特定的小說被稱作“太空歌劇”(Space Opera),特指將傳奇冒險的舞臺設定在外太空的史詩一般的科幻作品。
其實,如果對太陽神鳥圖案進行科幻解讀,我們也會發現,它完全就是宇宙舞臺上一部浩大的“太空歌劇”的標誌。圖案中心那旋轉着12道光芒的太陽,從外形看,也像宇宙中星雲的形狀——那是智慧生物的母星,也是能量的來源;而外側的4只神鳥,象徵着古蜀人對外的探索,在科幻闡釋裏,它們是4艘鳥形飛行器——吸收着母星源源不絕的能量,踏上探索外太空星辰大海的征途。
支機石
支機石是數千年來屹立在成都街頭的一塊大石頭,現已被移於文化公園內保護。支機石本是大石文化的遺蹟,但在古蜀人的宇宙觀中,這是一塊擁有神奇力量的石頭。
西晉張華《博物志》裏,講述了一個海島居民乘坐浮槎,往來於大海與銀河之間的故事。到了明代,曹學佺著《蜀中廣記》,故事變得更爲豐滿。說是漢武帝時,博望侯張騫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北),在一條河的盡頭,看見一個女子在織錦,她丈夫則牽着一頭牛在喫草。張騫問這是什麼地方,那女子指着旁邊一塊大石頭說,把它運到成都去問大學問家嚴君平吧。張騫找到嚴君平,後者說:“怪不得去年我看星相,見有客星侵入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原來是你坐船跑到天上的銀河去了。”原來,那塊有着一個淺窩的大石頭,是織女拿來墊織機用的。
這個故事,能夠體現蜀人對於空間和宇宙不羈的想象力,它其實也是一篇科幻小說的雛形。在蜀人的心目中,天上的銀河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乘船可以到達的——浮槎是古人的飛船,也是想象力之舟。蜀人觀察星相,其實是從天文現象中獲取信息。天上織女的支機石,到了人間,則變成了一塊高約2米、寬0.8米的褐色石頭,而大石半腰處的一圓錐形淺窩,則是用來置放織機機腳的——這種巧妙對應,幻化出了一種奇異的時空轉換感。
蒸汽朋克
蒸汽朋克(Steam Punk)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幻小說流派。“蒸汽”,指19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以蒸汽作爲動能的工業機器飛速運轉,推動科技迅猛發展;“朋克”,意味着拒絕對權威的妥協,象徵着一種標新立異、創造自由的精神內核。這兩個看似毫無聯繫的詞彙組合,象徵着人類對機械與設計的讚美。
在蒸汽朋克類型的科幻小說與電影裏面,諸如齒輪、活塞、螺旋槳、傳輸帶、軸承等機械裝置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蒸汽升騰煙霧瀰漫,活塞起伏錯落有致,齒輪咬合帶動傳輸,其間展現的是機器之美、力學之美、工業之美。
在古蜀的神話與歷史的糾結中,蒸汽朋克的元素依然可以尋跡。比如古蜀第五代王朝——開明王朝的開國之君鱉靈,他在蜀地治理水患,並開創了一個傳承十二世的王朝,然而他的來歷卻十分神奇。他本來是長江中的一具屍體,卻並不順江東去,而是逆流向上,從楚地來到今天的成都,不僅復活了,還創下了不世功績。(“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
這段見於揚雄《蜀王本紀》中的記載,其實本身就是一個科幻故事。從科幻的角度來看,鱉靈死而復生,採用的是一種人體冷凍並復活的生物技術;鱉靈之屍逆流向上,其實是乘坐了特製的潛水艇——而對上古時代潛水裝置及其動力系統的描寫,其實就是一個蒸汽朋克場景的再現。
《華陽國志》裏,秦惠王給蜀王送石牛,同樣是一個蒸汽朋克的題材。秦惠王圖謀吞併蜀國,卻苦於蜀道險阻不便行軍,便讓人刻了5頭石牛,說它們能夠排出黃金糞便,要把這5頭石牛送給蜀王。果然,蜀王貪圖石牛排出的黃金,修好了蜀道迎接石牛,這也引來秦軍導致了滅國。如果以科幻的視角來審視這個故事,也非常值得揣想:這些石牛裝備有怎樣的動力裝置,才能跋涉千里從遙遠的秦地來到蜀地?而又是怎樣的內部構造,才能讓它們排出暗藏在腹內的黃金?
機械朋克
機械朋克其實是蒸汽朋克的延伸,而它在忽略動力來源的同時,更強調的是機械裝置的結構之美。科幻小說的讀者,常常不厭其煩地討論某種設定的機械,併爲作者的想象心醉神迷——機械朋克的魅力由此可見。
在古蜀文化中,可以說將機械朋克詮釋到了無以復加的極致,其中最爲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出土的“銅罍座倒立鳥足頂尊神像”——神像其實是由多個來自不同祭祀坑的部件跨坑拼接而成。
2022年6月14日,三星堆8號坑出土了一件被命名爲“倒立頂尊青銅像”的文物,一名倒立青銅人,頭頂一青銅尊,雙手撐於一青銅罍之上,臉朝前方——遺憾的是,它的身子缺失了。正當世人對於其身體形狀猜測紛紛時,僅僅兩天之後,謎團就解開了。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團隊宣佈:於8號坑新發現的頂尊青銅像與1986年2號坑出土的青銅鳥腳殘部拼對成功,成爲一尊銅罍座倒立鳥足頂尊神像。
事情並沒有結束,不到一年,即2023年6月10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發佈文物跨坑拼對成功的消息:去年拼接的銅罍座倒立鳥足頂尊神像繼續“長高”,與2021年3號坑出土的爬龍銅器蓋,2022年8號坑出土的銅持龍立人像、銅杖形等部件再次拼接成功。
這件由來自2號坑、3號坑以及8號坑的器物最終拼接成的“銅罍座倒立鳥足頂尊神像”,體量極其巨大,高達2.35米,而且造型異常複雜。
僅僅單獨剖析1986年發掘出來的青銅鳥腳,就會發現它充滿了不同層次的科幻感。
第一層,鳥腳上部紋飾繁複,膝蓋膨大,底端利爪突出,很像科幻電影中的機械腿。
第二層,膝關節其實是由一隻鳥的爪踩着另外一隻鳥的頭組成的。
第三層,鳥足的踝關節,又是另一隻鳥的頭,而頭下方的喙同時是鳥足之爪,還是另一隻鳥的長尾。
這件發掘於1986年、被網友稱作“大長腿”的青銅鳥腳,實際上是由3只鳥組成的,它最終又成了曲身倒立人的尾鰭。
如此奇異的鳥腳,僅僅是這件“銅罍座倒立鳥足頂尊神像”的一個部件。可以說,這件奇異組合而成的文物,像是來自外星的神祕機器,它充滿了機械力學的美感,完全稱得上是機械朋克的代表之作。
古蜀文化中充滿科幻感的元素,事實上已越來越受到科幻界的重視,已經有科幻作家開始在古蜀文明中尋找創作靈感,科幻作家何大江的“尋蜀”系列之《三星堆》和《猛獁金沙》就是其中的例子。《三星堆》中,來自天鵝座阿爾法星的外星人生活在一個有着玉山和球海的星球,並乘坐“船鳥”來到了地球——構思的靈感就來自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青銅神壇”。在《猛獁金沙》裏,杜宇王朝取代魚鳧王朝之戰的巨型戰象,靈感來源是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海量象牙。而成都科幻作家謝雲寧的《五塊石傳奇》,創意則來自於成都的大石遺蹟五塊石。
古蜀文化中,值得去挖掘的科幻元素非常之多,翻開《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素材俯拾即是。比如《蜀王本紀》在講述古蜀第四代王朝——杜宇王朝開國國王杜宇的來源時,說他從天而降,來到了今天的雲南昭通(“從天墮,止朱提”)。杜宇的妻子利,則是從井裏鑽出來的(“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爲杜宇妻”)——其實就非常像科幻小說中對於外星人和地心人的描繪。
古蜀史化中的這些神奇故事,固然有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上的解釋,但我們如果通過科幻的視角來觀察,又可以得到很多新的啓發。古蜀文化與科幻文學的碰撞,必將產生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