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有色 精雕“戲”琢 “劇透——潮劇題材藝術特展”開幕

跨越數百年時光來到當下,潮劇應該如何被看待,又應該如何被表達?9月12日,“劇透——潮劇題材藝術特展”在潮州美術館開幕,以年輕人的視角給出了答案。

潮劇是我國十大戲劇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藝術。但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變化,曾經爲廣大羣衆喜聞樂見的潮劇正面臨着生存的嚴峻考驗。

作爲2023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十大入選項目之一,“劇透”一展以潮劇文化爲主題,通過梳理潮劇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研究、展覽,全方位展示潮劇的歷史、現狀和文化穿透力,讓公衆特別是青年一代認識並領略潮劇藝術的文化特質和美學魅力。同時,展覽以潮劇爲例,呈現中華傳統戲曲與民間工藝美術的深度結合與相互作用,提出對傳統戲曲藝術當代功能的思考和研究,探尋新媒體語境下潮劇的發展與傳播的更多可能。

文:董志豪

圖:許鈺敏

溯源 潮劇緊貼鄉土與民衆

潮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古老地方戲曲品種。作爲潮州古老的地方文化劇種,其源於宋元時期的南戲,經福建泉州而傳到了潮州,與潮州音樂、潮州歌冊、民間舞蹈等潮州本土藝術結合而成。

至明代,潮劇史上迎來兩件大事,一是潮劇作爲一個獨立的地方戲曲劇種在明代產生於潮汕平原之上;二是一批潮州戲文劇本的出現。據悉,潮州現存明本潮州戲文有《劉希必金釵記》《蔡伯皆》《荔鏡記》《顏臣》《荔枝記》《金花女》《蘇六娘》七種。

明本潮州戲文的出現,爲明代潮州地區的社會生活、民情風俗、語言運用等提供寶貴資料。事實上,在戲曲史上,如此集中的地域性戲文的出現十分罕見,《金釵記》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南戲寫本,《蔡伯皆》則是迄今發現的最早單獨爲一個角色準備的舞臺演出腳本。七個戲文中有四個屬於潮州鄉土題材,開啓了潮劇貼近鄉土、貼近民衆的優良傳統。

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潮劇還大量吸收潮州民間工藝爲養分。一方面,民間藝人要把戲曲舞臺上動態、稍縱即逝的美定格成永恆,讓人們可以多角度瞭解其美。於是,潮劇在廣採博納之中,將表演技藝擴充得更爲豐富。

如非遺潮州鐵枝木偶,在潮劇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潮劇與其互相吸收,互相滲透,最後幾乎融合在一起。儘管形式不同,劇目內容卻完全一致。潮劇向鐵枝木偶學習人物的動作便帶上機械性,並運用在醜行上,形成了自然有趣、滑稽可笑的動作,大大地豐富了醜行的表演技巧,使潮醜漸漸自成體系。

另一方面,在潮汕地區各種民俗祈福活動上,都離不開演潮劇助慶這一重要環節。到了近現代,樂館遍及鄉村街巷,“歌冊”彈詞普及農婦漁嫗。有民俗活動就必有潮劇演出,所以,以潮劇劇目裝飾祭祖的神龕,祠堂廟宇似乎就順理成章。以神龕爲例,僅兩扇龕門正背面的門窗肚、大肚最多就有8處適合雕刻或繪製潮劇等複雜的人物故事題材。龕內裝飾戲劇以娛祖先,龕外裝飾戲劇以樂世人。這些潮劇題材的呈現既有整體的、富於情節性的方面,也有局部的、零星戲劇人物形象的採用,說明通過潮劇故事內容、舞臺造型和人物形象直接影響了潮州民間工藝內容題材的情節性和人物造型,且具有深刻而全面的影響。

隨着幾百年的歷史文化沉澱,潮劇已發展成爲連接海內外幾千萬潮人心靈的藝術。由於其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鮮明的藝術特色,潮劇迅速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又由於其藝術形式具有特色,表演風格具有內涵,逐漸成爲我國十大戲劇文化之一,爲中國的文化藝術發展發揮出了卓越的作用。

煥新 新表達展示潮劇美學魅力

然而,潮劇在年輕人的認知裏卻非常有限。在很多年輕人看來,潮劇只停留在潮汕地區正月鄉村裏的各類民俗活動中。潮州美術館辦公室主任、“劇透——潮劇題材藝術特展”策展人陳曼佳認爲,作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潮劇,不應在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漸被邊緣化。

潮劇存在的意義在哪裏?功能在哪裏?傳承發展的問題在哪裏?未來的發展何去何從?……帶着諸多問題,陳曼佳和潮州美術館的團隊成員們通過全方位的梳理脈絡,試圖從潮劇的社會功能入手去尋找答案。在此期間,陳曼佳閱讀了大量的各個角度論述潮劇的文獻資料,拜訪各位潮劇專家、愛好者,包括瞭解在民間民俗活動中對潮劇的應用。

陳曼佳認爲,非物質文化遺產闡述的核心是“非物質”,即人倫、哲學、社會形態、時代變化等。經過長時間的沉澱與重組,陳曼佳和團隊策劃出“劇透——潮劇題材藝術特展”,以“潮劇的藝術功能”爲主線,以潮劇的典型元素作爲內容,通過文字、圖片、影像、實物載體,加之潮劇舞臺以及各種氛圍的渲染,呈現出傳統戲劇文化及美學魅力。

在展覽“有聲有色”板塊,實物展示着潮劇的器樂、譜曲原作、角色劇目、服飾裝扮、道具舞美和表演形式、音像製品等,對潮劇歷史脈絡、藝術特點進行深度解讀。其中的“戲說從頭”部分,以豐富的圖文材料和視聽介質,梳理潮劇的源流及其演變,讓觀衆順其脈絡、知其從來,感受其藝術精粹。

“精雕戲琢”板塊則主要展出潮州木雕、潮繡、大吳泥塑、潮州剪紙、潮州鐵枝木偶、潮州瓷塑、潮州推廣金漆畫、潮州嵌瓷等傳統潮州工藝類型中帶有潮劇元素的實物或圖片。觀覽該版塊內容,既可以感受到潮劇對潮州民間工藝表達內容、表現手法上的啓迪和影響,又可於其中感受潮州藝人的高超技藝。

此次展覽的一個重要着力點與出發點在於引發當代人共鳴和共情。館內全力打造沉浸式體驗與互動的潮劇藝術場,不僅再現“傳統戲臺”的實景,還設置獨立空間影像展示,運用記錄、存檔、回放等方式引導觀者系統地瞭解潮劇,用AI潮劇形象進行作品展示等,讓觀衆感受戲劇藝術創作的自由性、多元化和創造性,簡潔有力地呈現傳統和當代的交融與碰撞之美,以更符合年輕人審美要求的藝術化演繹,賦予了潮劇的當代化表達。

尋路 突破傳統讓潮劇走近年輕人

“劇透——潮劇題材藝術特展”不僅在於展示與演繹,更在於促進思考、推動發展。爲此,此次開幕式還邀請了一批戲劇與文藝行業的專家學者共話展覽的價值意義,探尋潮劇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創新呈現之路。

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原主席、《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主編倪惠英認爲,潮劇作爲一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前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特別是對海外華僑和潮州本地居民來說,潮劇就是一種鄉音鄉情的情感依託,是人們的一個精神家園,不應隨時間的流逝走向凋零和消亡。

“‘劇透——潮劇題材藝術特展’是一次非常成功且精彩的展覽。”倪惠英說,陳曼佳等人能夠耐心沉澱兩年之久系統梳理擁有500多年曆史的潮劇,用年輕一代人的眼光和新技術,讓潮劇以富有年輕與活力的形式重新走進大衆的視野。在倪惠英看來,本次展覽既有藝術參考的價值,又具有公共教育功能,提升了戲劇傳承的社會參與度,創新性地對傳統戲劇進行了新媒體演繹,在傳播方面找到了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共同語言,是嶺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嶄新成果。

此次展覽同樣給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廣州美術學院美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策展委員鄭工留下了深刻印象。“展覽很接地氣,思路開闊,尤其是體現了一些青年策展的一種新的思路。”鄭工表示,當前很多策展人會受到資源侷限、視野侷限等各種各樣的侷限。陳曼佳等人不僅突破傳統潮劇人的視野,還充分立足於潮州本地的文化資源加以創新運用。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潮州記者站站長、潮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蘇仕日認爲,“劇透——潮劇題材藝術特展”是一次對潮州文化進行跨界與拓展的成功探索。一方面,該展將戲曲融合在潮州美術館內,讓傳統文化的舊韻在新技術的加持下迎來新生。另一方面,展覽突破傳統表演形式,以圖文視頻、實物以及文創品等豐富多樣的載體吸引觀者遊覽。

如何讓該項文化成果的影響力進一步開拓?倪惠英建議,潮州可將該展的展出時間延長,甚至可以專門建立一個博物館,使之成爲潮劇文化的博物館,成爲潮州文化的展示基地,吸引更多年輕人瞭解潮劇文化、潮州文化。“希望展覽能夠‘走出去’,到廣東美術館等進行展出,向其他城市輸出潮劇,讓更多人瞭解潮州文化。”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丁寧認爲,潮州可以把潮劇作爲一個亮點,帶動潮州文化的整體發展。其一個重要方式便是將潮劇展推廣至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不斷擴寬潮劇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同時,也可讓展覽走進鄉村,達到雅俗共賞。潮州市政協委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員、潮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成員陳賢武建議,後續潮州可邀請相關潮劇從業人員進行參觀交流,以新時代的發展視野進行創新與融合,在保持潮劇傳統精髓的同時,吸引更多年輕羣體認識潮劇、喜愛潮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