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簡單的白牆,一部手機,這就是00後漢調桄桄演員李雅芝首次直播的全部裝備。初次面對直播鏡頭的她有些緊張,配着流行音樂,她表演了一段挽劍花。直播並非一時興起,李雅芝練功閒暇之餘在短視頻平臺上看過一些稀有劇種直播,這種新的傳播形式引起了她的興趣,“讓更多人看到桄桄戲”,這個想法對她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漢調桄桄又稱漢調秦腔、桄桄戲,是明代末年關中秦腔傳入漢中地區,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結合形成的梆子聲腔劇種,主要流行於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之所以名爲桄桄,是因爲它獨特的敲擊聲。梆子聲腔中有一種重要的打擊樂器叫梆子,梆子由兩個大小、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製成,用它們敲擊節奏的時候會發出“咣咣咣”的聲音,因此取名爲漢調桄桄。
與許多小劇種面臨的情況類似,漢調桄桄觀衆日漸減少,班社、劇團紛紛解體,藝人流散,傳統劇目、曲牌、表演技藝即將失傳。爲了保護寶貴的文化遺產,2013年,漢中市從各區小學畢業生中選拔了60名14歲左右的學生,在區職教中心開設了漢調桄桄戲劇培訓班,聘請專業老師,培育戲劇人才,爲漢調桄桄培養新一代傳承人。李雅芝就是被選中的一員。
“最開始就和完成爸媽給我安排的任務一樣。”李雅芝說。那時,對剛小學畢業的她而言,傳承漢中傳統文化這個概念顯得過於宏大,眼前切實要經歷的是不論寒暑、日復一日的練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最熱的三伏天,學生們一天訓練完筋疲力盡,甚至身上扎的布帶都被汗水浸泡溼透。也是在老師的嚴格指導下,學生們從對漢調桄桄懵懂無知到逐漸開始領略戲曲的魅力所在。
集中訓練的幾年間,老師們下鄉演出時會帶上一些學生跑跑龍套,近距離感受舞臺上的氛圍。浸滿汗水的三年訓練時光過去,李雅芝也迎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齣戲——《盜仙草》。
“還沒上臺就有點感覺腿抖,一上臺,聚光燈打到自己身上,那一瞬間感覺說不出來,特別幸福,又很想哭。”再次提到多年前的彙報演出,李雅芝仍然記憶猶新。在她人生中這重要的一刻,她發現自己不再是爲了父母去練戲,她愛上了漢調桄桄,她的努力和堅持都是爲了自己的選擇。正式在團裏工作後,她也沒有停止學習,經常尋找優秀前輩們的表演視頻模仿練習。她說:“我喜歡這個東西,就想盡一切辦法去多學。”
爲了漢調桄桄的接續傳承,培養少年對家鄉戲曲的興趣,青年演員們分組每週到當地中小學授課,還成立社團,組織戲曲表演。學生們對桄桄戲都非常熱情,因爲場地與老師有限,戲曲班有時只能有二三十個名額,而報名的學生就有兩三百人,爲此只能在學校裏進行一個小篩選,選出更適合的學生。
看到小朋友們的表演,李雅芝想到自己當年也是如此開始學藝道路,選拔考試前她只學了半個月聲樂,以爲自己註定落選,卻幸運地成爲了最後一名被錄取的學生。如今站在講臺上,接過前輩老師交過來的傳承之棒,給孩子們播下興趣的種子,爲未來漢調桄桄的發展孕育火種,她感到非常驕傲。
李雅芝所在的劇團每年要進行一兩百場惠民演出,演出、學校教課之餘,這位年輕的傳承人也在思考着如何讓漢調桄桄爲更多的人所知。看到短視頻平臺上經常有稀有劇種傳承人直播,而且有不少忠實的粉絲,互動性和反饋都很好,她也萌生了自己做賬號的念頭。在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的支持下,李雅芝開設了自己的抖音賬號,學習抖音上大火的變裝視頻,拍攝戲曲變裝。伴着音樂,李雅芝先是穿着普通常服做着戲曲動作,鏡頭一轉,戲中武旦粉墨登場耍花槍。這條最火的變裝視頻有100萬的播放量,爲李雅芝引來了大量粉絲。積累了一定作品後,李雅芝開始嘗試直播,她對直播有自己的看法,講究循序漸進。“先表演一些身段、技巧給大家,用耍槍花、劍花把大家吸引過來,慢慢地講一些理論知識,再唱唱戲。”
她的嘗試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有一些在外地發展的漢中人看到直播,知道家鄉戲還有人在傳承,都非常感動。下鄉演出時,李雅芝也會把手機架設在臺前直播,讓無法來到現場的粉絲也能看到完整的劇目。通過網絡,漢調桄桄又煥發了新的生機。
在李雅芝小時候,過年可以看到漢調桄桄劇團來演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十餘年過去,懵懂的孩童成長爲成熟的桄桄戲演員,從臺下人變爲臺上人,她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在我們這一代手裏,漢調桄桄爲所有漢中市民所知,如果可以的話,努力向全省、全國推廣漢調桄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