襤褸的舊衣、壓癟的易拉罐、褪色的塑料包裝紙……經設計師之手變成靚麗時裝,成爲今年以色列特拉維夫時裝週的“主角”,在T臺聚光燈下展現別樣風采。
一年一度的特拉維夫時裝週22日落下帷幕,但關於“可持續時尚”的討論遠未結束。在這裏,時尚不僅關乎美麗與精緻,更強調環保與包容。本次時裝週呼籲人們減少過度消費,並提倡接納多元審美。
19日進行的首場走秀主打“變廢爲寶”。若不瞭解背後的故事,很難想象那一件件時裝都是由二手服裝及廢棄物材料製成。設計師大衛·韋克斯勒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這一系列時裝全部取材於舊衣舊物的零碎面料,採用數碼印花技術縮短生產週期,美感與質量卻毫不“打折”。
3月19日,模特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時裝週上展示由二手服裝及廢棄物材料製成的時裝。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攝
“我們把穿過的衣服拆開,再將布料組合在一起,是想向人們傳達一個信號——重複利用是有可能的,完全可以用獨具匠心的方式讓衣櫃裏那些讓你‘審美疲勞’的衣服重新煥發光彩。”韋克斯勒說。
他的設計旨在啓發人們珍惜當下所有。“如果衣服有一點脫線或需要修補、或有些污漬,並不意味着使用壽命走到盡頭。你可以通過改造升級,讓它們煥然一新,成爲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作品。”
3月19日,模特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時裝週上展示由二手服裝及廢棄物材料製成的時裝。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攝
談及設計靈感,韋克斯勒回憶道,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他身居英國倫敦,很少外出,對消費主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找出過世的舅舅留下的衣服,剪剪拆拆、縫縫補補,一件件個性化的新衣就此誕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廣泛收集舊衣舊物,修舊利廢、物善其用。
特拉維夫時裝週主辦方、康麗智能打印公司首席執行官羅南·塞繆爾對新華社記者說,典型的時裝和紡織品生產週期通常爲半年左右,而特拉維夫時裝週期間展出的服裝僅在3周內生產完成。這些服裝採用數碼印花技術,可在面料上直接打印,相比傳統的絲網印花更加節能低碳、利於環保。
塞繆爾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時裝業成爲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從較前端的印染環節開始降低資源消耗,減少過度生產。
3月19日,模特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時裝週上展示由二手服裝及廢棄物材料製成的時裝。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攝
不僅面料,走秀的模特們也“接地氣”。坐在T臺下觀察,不難發現,走秀者身材各異、環肥燕瘦,並非都符合模特必須高挑苗條的印象。穿着舊衣“邊角料”製成的衣服,走在T臺上的他們充滿自信。
韋克斯勒說,展示這一系列時裝的40名走秀者中,僅兩人爲職業模特,其餘則是來自各行業的“素人”,比如技術行業職員、餐廳服務員、沒成名的舞蹈演員。
3月19日,模特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時裝週上展示由二手服裝及廢棄物材料製成的時裝。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攝
走秀風格也不同以往。模特們踱着貓步在T臺前端亮相後,返回途中一個個“畫風大變”——他們不再端着“高冷臉”,互相小聲嬉笑、聊天,又走向觀衆席熱情互動。
“時尚是爲普通人而不是爲模特而存在的。”韋克斯勒說。時裝不一定要“新”,男女模特也不一定要擁有完美身材。尋找和接納每個人的獨特魅力,或許纔是時尚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