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胡夢雲 崔嘉怡】“愛有很多種形式,但無法具體用多少衡量。”泰國高口碑電影《姥姥的外孫》(海報如圖)8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9。該片從一個傳統的三代同堂的泰國華人家庭切入,無業青年阿安(馬羣耀飾)扮演“全職孝孫”照顧身患絕症的姥姥(烏薩·薩梅坎姆飾),以獲取百萬遺產。影片靈感源自東亞家庭,刻畫了家人之間微妙的情感關係,今年4月在泰國上映後成爲截至目前的泰國年度票房冠軍,海外上映後更是創下多地票房紀錄。近日,《姥姥的外孫》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主演馬羣耀、烏薩·薩梅坎姆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分享了他們對於華人家庭的理解與記憶。
“真金白銀”變成“真心實意”
影片中,省喫儉用的姥姥用給錢的方式來表達對後輩的愛,兒女孫輩爲了爭奪遺產,裂隙越來越深。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告訴記者,在劇本創作階段,最困難的是衡量“到底什麼是愛”:“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家長如果給一個孩子錢多,意味着他們更偏愛這個孩子。但隨着進一步探究,發現每代人的愛是迥然不同的——愛有很多種形式,但無法具體用多少衡量。”
烏薩·薩梅坎姆在片中飾演“明珠姥姥”,她充滿智慧又有些“擰巴”。烏薩·薩梅坎姆說,姥姥是個很壓抑的人,什麼都不說,把愛藏在心裏。“其實姥姥平等地愛着、擔心着每個孩子,她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安穩生活,所以先可憐了一無所有的小兒子。”
姥姥的外孫阿安是個性格叛逆但內心柔軟的年輕人,作爲叛逆少年的阿安抱着“繼承遺產”的目的接近姥姥,卻逐漸變得珍惜親情、懂得愛與感恩。談及阿安的轉變,馬羣耀說:“阿安曾經只關注自己,甚至算計姥姥遺產,但和姥姥的朝夕相處讓他意識到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觀衆想到了自己的親人
影片上映後,很多網友評價“笑着笑着就哭了”。對此,馬羣耀表示“演戲時完全沒想這麼多”。在他看來,一些作品總會突出某些片段、某個場景,以期待觀衆做出反應,但這些都不適用於這部電影,“它更遵循現實生活。電影裏出現的歡笑與悲傷,順着情節就發生了。”
“我們盡力將東亞家庭共有的東西融入到這部電影中,最大限度地呈現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與互動,確保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特點。”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說,這也許是觀衆能產生共鳴的原因,“他們想到了自己的親人”。
烏薩·薩梅坎姆原本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姥姥”一角,但在拍攝過程中,她與馬羣耀產生了奇妙的聯結和羈絆。“馬羣耀是個可愛的孩子,他總是逗我開心,我們就像真正的姥姥和外孫。”馬羣耀稱,因爲姥姥沒演過戲,沒有固定的表演模式,更會根據自己真實生活演繹,“她創造了很多高光時刻”。
濃烈的“華”文化印記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中蘊含大量中式元素和文化印記:主角姥姥來自潮汕移民家庭,會講潮汕話、喫潮汕美食,保留清明全家掃墓的習俗,片中還出現了“唪呀唪,唪金公”的潮汕童謠……在採訪中,導演和“姥姥”都分享了自己有1/4中國血統。烏薩·薩梅坎姆常常接觸泰國當地華人家庭,她對中華文化有着濃厚興趣,很喜歡《上海灘》中的角色丁力,並透露近期可能會來中國,“想嚐嚐中國美食”。
馬羣耀是祖籍汕頭的泰籍華人,與阿安相似的生活背景讓他對角色理解更加到位,“我們都是在泰國華裔家庭中長大,我努力把自己融入阿安,讓他更有層次感”。馬羣耀還分享道,影片中許多場景勾起了他的兒時回憶,“清明那場戲讓我回想起小時候掃墓時,孩子們一起跑來跑去的場面。”馬羣耀還爲電影獻唱中文版主題曲,“中文版和泰語版的歌詞很接近,有老師來指導每句話並檢查發音問題”。
影片除了描繪泰國華人家庭生活、代際溝通外,也觸及獨居老人困境、臨終關懷等社會議題。對此馬羣耀呼籲:“一方面要培養子女的責任感,另一方面社會也要多提供惠及老百姓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