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銘】從《兄弟連》到《太平洋戰爭》,再到《空戰羣英》,“二戰三部曲”終於將二戰時盟軍“海陸空”部隊全部搬上屏幕。由好萊塢名導斯皮爾伯格、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主導的二戰題材劇集《空戰羣英》1月26日在流媒體平臺Apple TV+上線,此時距離二人合力打造的《兄弟連》已過去23年之久。這些年來,美國二戰題材影視劇產量並不算多,且在超級英雄等類型的衝擊下,關注度有所下降。如何找到更新穎的視角吸引新一代觀衆,也成爲考驗主創們的命題。
一堂老派的“歷史課”
《空戰羣英》根據作家唐納德·米勒同名作品改編,講述二戰期間美陸軍第八航空隊第100重型轟炸機大隊的戰鬥事蹟。這支部隊在二戰期間執行了300多次轟炸任務,損失飛機高達200多架,不少年輕人將生命永遠留在了歐洲戰場。《空戰羣英》共9集,每集約1個小時,從1月26日開播直到3月15日大結局(首播兩集,此後每週一集)。該劇目前在爛番茄影評網站上收穫83%的新鮮度(媒體評分),Metacritic網站上媒體均分爲73分,中國豆瓣網上也有8.3分。
恢弘逼真的戰爭場面、感人至深的戰友情、無畏犧牲的榮譽感……《空戰羣英》延續了《兄弟連》《拯救大兵瑞恩》等戰爭題材的傳統創作思路。英國《帝國》雜誌認爲該劇是“一堂極爲重要的歷史課”,能喚起《兄弟連》之後最有張力的情感和戲劇性。《洛杉磯時報》讚揚“這是高水平的現實主義,也是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浪漫主義,劇集在這兩方面都獲得成功”。《華爾街日報》認爲,“作爲一部羣像戲,劇中的角色有點多,而戰場上的犧牲和死亡也令人震撼不已。”
不過就像英國《衛報》的評論,《空戰羣英》的空戰場面雖然驚心動魄,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它的老派”:波瀾壯闊的管絃樂、充滿暴風雨的天空、人羣的敬禮、凝視前方的慢動作鏡頭、孩子們仰望天空、風吹拂着他們的秀髮……感覺就像是在看上世紀90年代的大片,“該劇主創似乎並不想變得現代,更像是在抵制現代化,讓一切看上去永恆不朽”。
也有觀衆不買賬。爛番茄上的觀衆好感度僅爲69%,一些批評點主要集中在劇集拍攝手法“陳舊”,也有人不太喜歡奧斯汀·巴特勒等男主角“演得太油膩”,“感覺是把《貓王》的表演帶過來串場”——可見好萊塢那套“痞帥”美式個人英雄形象如今也不再喫香。
激情沒了,觀衆倦了?
《名利場》回顧了從2001年《兄弟連》到2010年《太平洋戰爭》,再到如今《空戰羣英》的一系列二戰劇集:“《兄弟連》曾改變電視的欣賞方式,9年後的《太平洋戰爭》沒能再次流行開來。如今《空戰羣英》雖然也有戰友情,卻並沒掀起《兄弟連》那種激情,飛行員一次次的起飛、戰鬥、犧牲,有一種可怕的宿命感,難免讓觀衆感到厭倦。”
觀衆對於《空戰羣英》的“老派”存在爭議,如今二戰題材甚至是所有戰爭題材影視作品越來越少,卻是不爭的事實。《空戰羣英》的誕生就充滿艱辛和不確定性:該劇最早的先導預告片2012年就已在HBO頻道亮相,當時觀衆還期待該劇能成爲與《兄弟連》一樣的熱播劇。然而斯皮爾伯格沒能與HBO談攏,劇集幾經周折落到流媒體新貴Apple TV+手中,且經歷疫情耽擱,成本不斷飆升,直到十多年後才與觀衆見面。
二戰題材如何突圍
在超級英雄題材大行其道的這些年,大銀幕與小熒屏上充斥着天馬行空的電腦特效,傳統的二戰片逐漸邊緣化,《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這樣的影片已不多見,大導演艾默裏奇好不容易拍出一部《決戰中途島》,票房和市場反響並不理想。而像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灰獵犬號》也不過是一部預算僅5000萬美元的中小規模影片。爲了控制成本和市場風險,如今製作方很少願意去拍場面宏大的戰役,更多從基層將士的視角拍攝短小精悍的“伏擊戰”,能像《空戰羣英》這樣用2.5億美元來拍攝空戰史詩的,也就蘋果Apple TV+這樣爲了吸引用戶“不差錢”的流媒體新貴。
好萊塢近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二戰題材屈指可數,其中諾蘭2017年的《敦刻爾克》通過海陸空三重視角展現關鍵戰役,讓當代觀衆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狂怒》則通過坦克兵的遭遇戰,在戰術層面進行拆解演練,與《灰獵犬號》一樣扣人心絃。此外還有好萊塢鬼才昆汀·塔倫蒂諾的《無恥混蛋》,創造性地用荒誕喜劇來顛覆歷史,敢死隊“幹掉希特勒”的設計,讓電影人和觀衆發現原來這樣的歷史題材也可以盡情虛構和改編,符合邏輯的“腦洞大開”或許能讓二戰影視作品重煥新生。
另一方面,二戰題材的“復古潮”也在爭議中尋找新出路。正如《紐約時報》所評論的,“《空戰羣英》這樣的二戰作品,是斯皮爾伯格等人向父輩的致敬。老兵們逐一逝去,但這個時代仍然需要緬懷那種精神,理解什麼是真相,什麼是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