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十週年 三地並肩“向綠而行”

【環球網報道 記者 齊琛冏】京津冀,山水相連,地緣相接,承載燕趙之厚重,暢達渤海之遼闊。“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2024年正值京津冀協同發展十週年。在十年協同發展前行的足跡裏,綠色印記分外鮮明,綠色轉型方向明確。冀北清潔能源建設、北京大興氫能產業園、天津南港海上風電示範項目等標誌性成果拔地而起,能源協同互補不斷加強,十年來,京津冀三地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成能源從“風光無限”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成勢”的精彩“三級跳”,三地共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之路。

近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發展改革委共同編制印發了《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錨定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全面謀劃了京津冀區域能源發展的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改革舉措,繪就了區域能源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藍圖。

多層次能源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實施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已列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落實的若干措施之一。十年來,京津冀三地在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低碳轉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2月21日舉辦的“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發佈會上,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來現餘表示。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如剛介紹,十年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加速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系統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全面實施各類用煤設施清潔能源替代,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用電、用氣、用熱能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輸配網絡和儲備調峯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京津冀互聯互通能源設施集成優勢加速形成;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區域合作深入推進,北京市與河北省、天津市等周邊省區市多層次能源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作爲首都南大門的北京市大興區坐擁新機場,毗鄰北京城市副中心,連通雄安新區,輻射京津冀,近年來以氫能產業爲引領,爲京津冀協同發展貢獻澎湃動能。

隨着雙碳戰略的實施,氫能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北京市大興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隊長李哲介紹,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是目前京津冀地區最大的氫能產業聚集地,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南區一期、二期目前已正式投用,聚集了190餘家氫能行業企業,建成了全球最大氣氫加氫站海珀爾加氫站,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突破900輛。

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在天津市南港工業區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依託碼頭優勢,南港工業區吸引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超40家石化企業。如今,南港成爲央企北方重要生產基地、首都能源安全保障基地、京津冀化工新材料製造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此外,天津市還建設南港海上風電示範項目等一批重大可再生能源項目。

“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2022年北京冬奧會實現奧運史上首次全部場館100%綠電供應,離不開河北張家口充足的風能和光照資源。張家口是全國首個獲准建設雙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地區,河北省推進張家口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發電合計裝機容量位居全國前列,成爲京津冀重要的清潔能源供應基地。

北京市發改委公佈的信息顯示,京津冀三地分別出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攬子支持政策,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穩定油氣生產規模,推進煤炭綠色開發,區域內清潔能源供應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22年底,三地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裝機達到7930萬千瓦,較2020年增長50%以上,約佔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一半。

綠色能源從河北源源不斷地送往北京、天津,北京的能源企業也將先進的技術和裝備製造落地了河北。

“沒有協同發展,保定不可能有這麼大變化”。保定市委書記黨曉龍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十年來,保定推動協同創新一體化,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據瞭解,在能源方面,河北保定“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羣”成功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近年來能源合作步履不停:吸引百餘家央企、京企和科研院所佈局重大產業項目和發展平臺;牽手中國華能打造六大新能源平臺,在保投資740億元,共建“碳中和產業之都”;推動華北電力大學與長城汽車共建“國際氫能學院”……

藍天碧水從“奢侈品”變成了“常見品”

2024年初,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佈了一張北京PM2.5級別日曆圖,2013年至今,代表嚴重污染、重度污染的紅色越來越少,綠色越來越多。

圖片背後的數據變化更令人欣喜:2014年,公佈的中國空氣最差10個城市,京津冀區域佔8個。而2023年,北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佔比達九成,空氣質量連續優良天數最長達到了192天;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之初,就將生態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個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十年間,京津冀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率先突破、逐步深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大氣污染一直是率先突破的最重要一環。在北京市生態環境局2月20日召開的“北京市深入推進京津冀生態環保協同十週年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處處長梁文玥介紹,三地持續深化合作,大力推進能源、產業、交通運輸等結構優化調整。同步出臺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爲協同治理移動源提供堅實有力的法制保障。連續七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北京市率先實現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並逐步向山區居民拓展“煤改電”工程,93%的村莊和96%的農戶實現清潔取暖;制修訂“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堅持精準、科學、差異化管控,與周邊城市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有效削減污染峯值、減緩污染積累。落實京津冀生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10個遠郊區與毗鄰市區縣聚焦交界地區嚴查生態環境違法行爲,實現“一地吹哨、三地響應”。從“APEC藍”“冬奧藍”到“北京藍”,實現藍天常駐。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宣傳教育處處長郭萌表示,未來,三地也將繼續擰成一股繩,持續協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合力守護綠水青山,共同增進民生福祉,爲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描繪新藍圖  京津冀將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示範區

《行動計劃》錨定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全面謀劃了京津冀區域能源發展的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改革舉措,着力構建“1+6”的目標任務體系。

“1”是指“一個目標”,即到2025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開放合作、協同保障的區域能源體系,爲攜手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提供堅強可靠能源保障。

“6”則是指6個方面主要任務。具體來看,主要任務包括協同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智慧能源系統建設的先行區;共同培育綠色低碳能源消費模式,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的示範區;統籌構建清潔多元能源供應體系,建設安全穩定可靠的區域能源供應格局;合力打造高效融合能源創新體系,高質量建設一批重點示範區;共同建立公平開放能源機制,構建區域能源一體化發展的營商環境;協同開展多層次多領域能源合作,推動京津冀區域能源高質量發展。

在“共同培育綠色低碳能源消費模式,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的示範區”方面,將堅持節約優先方針,優化能源消費管理,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加快用能方式轉變,科學合理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節奏,推動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用能低碳轉型,推進光儲充一體化、冷熱電氣多能融合的綜合能源站建設,推動能源與交通、信息等設施融合發展,精準提供市場用能服務,提升能源惠企惠民服務品質。

此外,爲合力打造高效融合能源創新體系,高質量建設一批重點示範區,《行動計劃》明確,將堅持創新在能源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設跨省市能源協同創新平臺,壯大能源聯合創新主體。實施一批綠色能源戰略性重大科技計劃和項目,推進先進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等一批能源先進技術協同攻關。實施一批科技創新示範工程,培育發展電力及新能源裝備、綠色石化集羣,協同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氫能、儲能產業鏈,增強在全球能源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中的影響力。

來現餘表示,這份“行動計劃”錨定了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繪就了區域能源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藍圖,全力確保區域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系統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提升能源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力。

邁入新的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步伐加快,並肩攜手開啓着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徵程。



Scroll to Top